小书包牵动大众心,随着“双减”政策不断深化落实,为书包“减负”“瘦身”的呼声愈高。为此,在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谭国戬委员提交了关于“双减”政策下重视中小学生身体减负的提案。(1月15日《广州日报》)
“小呀么小二郎呀,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书包本来是学生们的好伙伴。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背书包的往往不是学生,而是家长。针对家长该不该替孩子背书包的问题,微博上的一项投票显示,四分之三的投票者选择反对。为何现实中会存在如此反差?事实上,超重的书包是症结所在。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中小学生书包卫生要求》中明确,学生背负的书包重量不超过学生体重的10%。可是,广州市部分学校随机抽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书包最重达6公斤,初中生书包最重达约11公斤,均远远超过现在孩子标准体重的承载量。超重的书包无疑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不良影响。家长明知不该为而为之,也是无奈之举。
要改变学生书包超重的现象,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让书包减重,学生才能轻松成长。
书包之所以超重,一是因为东西太多,从文化课的教科书、习题册、练习本,到美术课的画具、劳动课的材料、体育课的器具,还有笔盒、水壶、雨伞等,导致小小书包荷载过大。二是因为有的孩子们没学会整理书包,或是嫌麻烦不愿意整理,也导致背的东西太多。
要给书包“瘦身”,也要有的放矢。首先,要有强制性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比如,像近视防控一样,将书包重量纳入中小学健康监测。通过制度执行的刚性,可以敦促教师在每日教学过程中,精研精备,优化设计作业,尽可能在校内解决当日作业,通过课业减负从源头上实现书包减重。其次,可以优化学校的服务保障功能,在学校设置更多的储物柜,让学生将不需要带回家的书本、文具放在学校。第三,要教会学生做好书包的整理、收纳,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小小书包,折射了教育的丰富意蕴,考验着学校的智慧、家长的耐心,需家校合作共同守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