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脱贫的核心是增收,增收的关键靠产业。千阳县在脱贫攻坚中,通过建立项目超市、搭乘产业快车、构建保障机制三个环节,帮助贫困户走上搭载式产业脱贫路子,有效破解了群众不会干、干部不会帮、脱贫没支撑等诸多问题,为贫困户增收致富找到了出路,也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机遇,还让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用,创出了一条实干脱贫、产业脱贫不再返贫的“多赢”之举。
千阳自根砧苹果园
互助幸福院照顾老人用餐
千阳贫困群众在农业园区打工创收
留守儿童成长家园开展活动
六大领域齐聚“项目超市”
千阳县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和陕西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精准识别贫困村76个,贫困人口共计8001户、25070人。脱贫攻坚的关键就是要把宽泛的政策、措施、目标与一家一户的具体困难对接起来,实现一把钥匙解一把锁。
对照小康标准,着眼长远发展,县上把农户脱贫计划中的具体需求,按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创业扶持等七个方面分类汇总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小项目,把涉及全村利益的骨干产业、水电路等需求汇总成大项目,村、镇、县逐级汇总,建成三级“项目超市”平台,共汇总出村级项目1401个、农户项目2.48万个。县上针对这些项目需要、结合扶贫政策,出台了产业、教育、转移就业等扶贫政策9大类100多条;编制产业扶持项目237个,涉及畜禽养殖、瓜果菜建园、杂粮生产、工艺品制作、苗木繁育、野菜加工等六大领域。
对于群众需求和政府供给,县上采取“双向汇集、四批认领、责任到人”的办法,组织帮扶干部指导贫困户选择适合自家实际的具体项目共9988个;动员121个省市县帮扶单位认领村级项目295个;吸引蒙牛集团、宝鸡二电厂等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认领了70个村和1180个农户脱贫项目;政府部门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上亿元,兜底认领村级项目190个、户项目1490个。四种方式为每个项目找到扶持政策、措施和责任单位,也帮贫困户实现了一户一策、因人施策,有效解决了群众不知怎么干、干部不知怎么帮的问题,做到了有的放矢,精准对接,确保不留空白,不漏一户,实现“两年脱贫、三年摘帽、五年小康”目标。
“五大模式”助力可持续增收
千阳县在脱贫攻坚中,首先从破解贫困群众缺信心、缺打算、等靠要的问题入手,让贫困户铭记“扶贫不是大包大揽、帮穷不是养懒汉,只有自己动起来才会真正富起来”的道理。
千阳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思路,探索出贫困户搭载不同经营主体发展脱贫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农业园区+贫困户”合作联营、“龙头企业+贫困户”参股分红、“合作组织+贫困户”委托加工、“家庭农场+贫困户”租地务工、“能人大户+贫困户”抱团经营共五种搭载式产业脱贫模式,供不同村组、合作社、贫困户选择,让每户都有适合自己的参与形式,而且从产业起步就克服了种苗、技术、资金、服务、销售等困难,实现了产业脱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县农业局采取“政府出资、企业组织、集约经营、农户作务”的办法,组织实施合作联营式产业搭载模式。南寨镇新西村27户贫困户将耕地兑换到海升苹果园周边,政府向贫困户提供苗木、格架等物资,帮助每户建起1亩高标准苹果园;并向海升园区提供200万元产业扶贫低息贷款。贫困户与企业共享田间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大型苹果作务设备。企业对贫困户从栽植建园、田间管理到苹果收购全部包揽。今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县供销联社采取“政府出资代购产业、企业代管经营增值、贫困户托管收益分成”的办法,组织实施托管经营式产业搭载模式。引导 540户贫困户将18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飞天乳业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引进低温巴氏奶生产线1条,建成现代化奶山羊挤奶站和养殖场。企业年入股本金收益的5%用于贫困户“分红”。同时,贫困户到企业优先打工,长期享受“分成”。
目前,全县贫困户与58家产业化龙头企业、24个现代农业园区和700多个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带动78.8%的贫困户实现了财产性、经营性、劳务性收入的多元化驱动促增收格局。
“四项机制”稳固提供有力保障
如何用好国家扶持政策、资金,让贫困户放心搭载新型经营主体便车,快速走上产业脱贫之路,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解决利益联结机制。
针对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关注的项目稳定、权利公平、风险处置、利益分配等焦点问题,县上出台搭载式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收益分配办法,建立了项目监管、风险防范、资金投入、利益保障等四项运行机制,由政府履行监管责任,明确企业与农户利益分配和收益底线;建立项目经营主体退出机制,随时清退违约经营主体。县上设立500万元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基金,补贴因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给贫困户造成的经济损失,规避产业发展风险;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设立1000万元的信贷风险担保基金,撬动金融机构提供1亿元低息产业扶贫贷款,从多个方面消除双方对搭载式产业扶贫的顾虑,吃上了“定心丸”,真正实现了贫困户有“甜头”、新型经营主体有“赚头”、现代农业有“奔头”。
五种搭载式产业扶贫模式进一步壮大了每个新型经营主体实力,加速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也让贫困户搭载产业快车,有了稳固收入来源,实现了长久脱贫;县上严管搭载项目所有权,放活使用权,灵活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推动资金变资本,使有限的产业扶贫资金发挥了最大效应。今年县上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521万元,以贫困户为主体发展苹果8500亩、核桃4000亩,饲养奶牛、奶山羊8161头(只),建成苹果、葡萄、鲜果、核桃等产业扶贫示范园20个,奶山羊养殖小区5座,设施果菜大棚240座,帮助2864名贫困人口实现就近转移就业,推动全县苹果、奶畜、蔬菜、蚕桑、瓜果等骨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1.13万贫困人口年底一举脱贫,实现了脱贫不返贫,占总贫困人数的45.1%。(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