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石炭井矿区的运煤铁路,60年前,一路路火车满载着煤炭来来往往,这样繁忙的景象持续了四十多年。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讲,煤是工业的粮食,我们每天都要吃粮食,所以煤炭非常重要。尽管煤矿比较艰苦,但我填志愿时,第一志愿就选了采矿。”今年61岁的李吉安,1960年从重庆大学采矿系毕业后来到石炭井,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石炭井四面群山环绕,当时人烟稀少,连一条简易公路都没有,矿区职工生活非常艰苦。当时,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全国上下的首要任务。1960年,石嘴山“因煤设市”,因石炭井有储量丰富的优质无烟煤和主焦煤,是国家钢铁工业和化肥工业急需的原材料。石炭井矿务局二矿最先投产,以产主焦煤为主,主要供给甘肃酒泉钢铁厂和包头钢铁厂等重要企业,但煤矿实际的生产能力却不理想,供需关系一度紧张。
看到国家工业对煤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李吉安既兴奋又焦虑,兴奋的是国家正大步发展,焦虑的是煤炭的产量提不上去。身为技术员,提高矿井生产效率是他要解决的问题。李吉安所在的矿务局设计室,通过对矿井的提升系统、运输系统方式和矿井生产能力技术改造,1971年实现了矿井主提升系统皮带化,提升解决了矿井长期不能达产、矿车运输事故多等问题,使矿井1972年连续两年年产量超过90万吨,1976年达到110.05万吨,为设计能力的122.27%。
技术改造没有尽头,为了接续生产,更新机械化设备提高产能,李吉安不断向煤炭行业的各个科研机构求索,观察分析各项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力争设计出优质的可行性方案。
“每次搞矿井设计前,针对有关问题我们都要进行调研。调研煤矿设计院和相关矿井,煤矿设计院提供相关信息后我们再到相关煤矿实地调查设备、使用情况和相关供应厂家等等,经过全面了解后再分析比较。”谈起技术改造,李吉安热血澎湃,以往的设计方案和数据,到现在他还牢记在心。
在《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志·石炭井分卷》上有一句话:“老一辈矿工心系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特别能战斗。”李吉安也感叹那段奋斗时光。那个时候条件艰苦,但是你得干好本职工作。党的初心就是让老百姓过好,我们的目标就是中国富强起来,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作了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这点贡献我觉得是我应该做的。”
本报记者 高雯雯 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