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了5年汽车销售工作的董冬寅,在职业生涯中经历过一段疲惫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朋友谈起了无人机。去年6月,他参加了大疆的慧飞无人机飞手培训项目,毕业后成为一名植保无人机飞手。如今,董冬寅已在安徽、湖南、江苏和江西多地进行过无人机植保作业。谈到2017年,而立之年的他准备组建自己的飞手团队,他对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董冬寅是安徽安庆人,出生于农村,对于农事的了解,令他最终决定选择无人机植保行业。据他介绍,相对于入行航空、铁路和船舶等行业动辄数万元的培训花费,大疆无人机的基本培训费用约为6000元左右,总共不超过1万元。
接受培训后,董冬寅作为一名飞手,主要以飞手联盟的形式进行工作,即有任务时飞手便组成团队按照工作量获取报酬,没有任务时团队便会解散。董冬寅认为,这种方式令飞手十分自由,同时这也符合农业生产的规律。他介绍说,如果按照每天200至300亩的作业量,每月20多天的工作量计算,月收入可以达到万元,如果组建自己的团队收入还会更高。对于飞手的工作强度,董冬寅认为,“稍微能吃一点儿苦的人都能接受”。
谈及最初入行时的感受,董冬寅表示,内心还是十分忐忑不安的。现在,他对无人机植保行业充满了信心,“心早已放到了肚子里”。他说,经过早期联系,今年的业务已经有了着落。
同时,董冬寅还准备在今年组建自己的团队进行创业。他的计划是,今年年底前组建拥有4台无人机的8人团队,明年年底前,团队无人机的规模扩大至10至15台。董冬寅坦言,如果组建团队,肯定会采购大疆新一代农业植保机。
作为一个身处一线的飞手,他认为,目前制约无人机植保市场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很多农户还不了解无人机植保的原理,对其效果心存疑虑,处于观望状态;另一方面,无人机植保行业也是刚刚步入正轨,相关企业也不多,整个行业还处在摸索阶段。
董冬寅没有否认大疆整条价值链对他产生的黏性作用。在他看来,目前市场上的无人机产品也很多,2017年市场竞争会很激烈,但大疆将在推动行业发展与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说,大疆为飞手们提供了培训、技术和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后期的跟踪了解和技术支持方面,一旦无人机出现问题,大疆的技术人员会很快帮助解决。在金融方面,大疆提供的保障险也会在无人机发生硬件问题或者事故后提供资金保障。
谈到自己对未来无人机性能上的期望,董冬寅表示,从自身的操作经验出发,避免事故和失控,以及保持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最为重要,他希望无人机的避障功能可以进一步改善。他还希望无人机的载药量可以在10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续航时间也自然是越长越好。据介绍,目前一台植保机作业时每块电池续航时间大概为15分钟,需要8至10块电池轮番充电更换,而一块电池的成本为2000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