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药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大会日前在河南信阳召开。与会专家和学者表示,中医药具有传统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特色,中药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辅相成,此次会议将推动中药产业发展,促进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
起始于扶贫,回馈于扶贫。河南羚锐集团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发展中药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
羚锐集团董事长熊维政介绍,当初羚锐集团依靠25.8万元扶贫贷款起步,经过20余年的艰苦创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资产规模近30亿元、年创利税3亿元的集团化企业。2016年,羚锐集团仅在老区新县就缴纳税1.97亿元,成为当地的支柱企业。
羚锐制药于2014年投资组建了信阳羚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筛选了颠茄草、延胡索、丹参、水蛭等药用动植物,创建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和中药材种苗培育基地。目前,羚锐中药材在信阳地区的推广种植面积已达到3097亩,辐射带动1096户农户、781户贫困户增收。根据已与公司签约和意向签约的种植户情况,2017年底,羚锐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将超过五千亩,2019年之前,预计种植面积将达到一万亩,年总产值将超过四千万元,每个农户家庭每年将从中获得七千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位于云南省临沧县的耀阳生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进行滇龙胆种植。目前,公司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1万亩,涉及七个地州,31个县,种植农户17万多户,约68万人口,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1268户,约120000人。截止2016年底,已帮助脱贫14000余户,脱贫人口达57000人。
我国贫困地区多位于偏僻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是实现精准扶贫,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当前,要加强对中药材种植扶持力度,促进中药材种植规范发展,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尽快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处长詹玲说,要把共享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链条中,创新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机制,创新贫困户的受益方式,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要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技能培训服务,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鼓励推广股份合作帮扶模式、订单帮扶模式、托管租赁模式等。
中药材种植加工是中药产业化和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中药材种植加工业的发展又依赖于中药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中药种植、炮制还处在粗放阶段,未完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开发周期长等问题。对此,与会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强调,要加大中药材种植扶持力度,积极探索种植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改变中药材分散种植的局面;采取推进产地加工、强化质量监管等措施,扶持当地中药材企业做大做强。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边振甲指出,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合理的利用,开展一些分析研究和中药材的信息网络建设,打造一批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加强中药材的培育体系建设和种植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种植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改变中药材分散种植的局面。采取推进产地加工、强化质量监管等措施,扶持当地中药材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龙头企业。
信阳市市长尚朝阳说,发展中药产业,不仅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刚性健康需求。信阳将立足地理、劳动力资源、中药材种植、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把中药产业作为信阳的一张名片,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推进中药材种植源头工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中药在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日化产品方面的延伸和拓展,努力形成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以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边振甲,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主编宋承敏,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吴海东,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名誉会长张文周、会长张冀湘等出席了此次活动。会议由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和信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