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金融在线 > 金融资讯
盐池模式 打造金融扶贫良性循环大格局
时间:2017-01-10  来源:新商务周刊宁夏窗
  盐池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地带,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曾是宁夏9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工程重点县。
  如今,这个曾经的金融盲区,人均贷款额居宁夏第一,金融扶贫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个贫困村。
  近年来,盐池把金融扶贫小额信贷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抓手,以解决 “穷人”贷款难这一世界性难题为突破口,坚持 “党政主导、诚信支撑、金融发力、产业带动、风险防控”的总体思路,开展了 “互助资金、千村信贷、评级授信”等七种模式,将财政资金、金融机构与特色产业有效嫁接,形成政、银、企、社、民“五位一体”扶贫开发格局,做到了政府行为与市场力量、政府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依托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依靠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的新路子。
  村级互助“四两拔千斤”
  2006年,国务院扶贫办搞了一个村级互助资金试点,盐池被确定为全国互助资金试点,定了4个村,一个村20万元。贫困农民自愿入股加入,每股股金800元,政府配股与农户入股比例为8∶2。按照运作“2242”模式进行管理运作:即利息收入的20%滚入本金,20%作为公益金,40%作为运行成本,20%作为风险准备金,在资金监督、借款的发放和回收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如果互助社的贷款还不能满足需求,互助社就以互助资金作为担保基金与银行合作,银行以放大10倍的贷款批发给互助社,互助社再向村民发放贷款,村民最高可贷款10万元。小而灵活的互助资金,让很多贫困户解了燃眉之急。
  老张就是其中一个受惠的人。2006年,39岁的张国定因为一场车祸,欠下了十几万外债。可当时家里只有20多只羊,却连饲料都供不上了。一筹莫展之际,张国定想到了贷款,村委会主任作保,从村互助资金社贷款2000元,解决了那年的饲料钱。由于还款信用好,老张通过贷款滚动,互助金从2000元一直借到5000元。“这几年,刨掉利息,每年还有7万—8万的收入。”老张说。
  几年过去,目前,盐池互助社已发展到97个,资金总量达1.5亿元,累计发放借款4.7亿元,受益农户达3.3万户,其中贫困户8060户,受益贫困户超过了50%。
  盐池县扶贫办负责人表示,过去给钱给物、打卡到户的帮扶模式,容易滋生“等靠要吃”思想,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互助资金社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的杆杠作用,也有效缓解了村民在产业发展中贷款难、额度小的难题。它的作用不在于给老百姓提供了多少资金,最重要的是将贫困村、贫困户老百姓信誉度培养起来了,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厚植诚信 激发“盐池志气”
  的确,脱贫靠产业,产业靠金融,贷款靠诚信。盐池坚持“扶贫先扶志”,把提高贫困户诚信意识作为推进扶贫小额信贷的“总开关”。创新了“631”评级授信系统,建立了全区首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系统,改变原有评级授信标准,将贫困户的诚信度占比由原来的10%提高到60%,家庭收入占30%,基本情况占10%,即“631”模式。今年特别将60—65周岁和非恶意“黑名单”贫困户纳入评级授信范围。根据评级结果确定授信额度,发放“金扶卡”,A级可贷10万元、B级5万—10万元、C级2万—5万元、D级2万元。农户一次授信,3年内随用随取,不用时不产生利息,有效降低了贷款门槛和成本。
  此外,当地县政府组织、人民银行负责、各驻盐金融机构参与,研究制定了《盐池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乡村组户”四级信用评定办法(试行)》,启动实施“四信平台”工程(即信用乡、信用村、信用组、信用户),将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家庭资产、信用情况、精神文明(遵纪守法)等因素进行合理划分,按照“1351”的比例(即:基本情况10%、家庭资产30%、信用情况50%、精神文明10%)将全县所有农户的信用情况由低到高分为A、A+、AA、AAA四个等级进行信用评级,对评级较高的农户在贷款额度和利率上实行优惠。截至目前,盐池县已评出信用乡镇3个、信用村60个、信用组320个、信用户2.32万户。同时,盐池县结合“智慧扶贫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将信用评级及金融贷款情况及时录入平台、适时共享,促使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
  “守信才能发展,失信寸步难行”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金融杠杆外力不仅盘活了死气沉沉的村子,激活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也激发了“盐池志气”。 在曾记畔村,靠着信誉作用,10年来贷款零违约。
  产业承载 引进金融活水
  归根结底,贫困地区一定要把产业发展起来,否则,把再多的金融活水引过来,没有产业承载,都是“空中楼阁”。
  为此,盐池县抓住国家实行金融扶贫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与信用社、农业银行、宁夏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进行衔接沟通,倾力用金融扶贫杠杆撬动以滩羊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以滩羊、黄花、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为纽带,为贫困户依靠产业发展脱贫提供贷款支撑。2016年年初,盐池县结合干部包户扶贫工作,安排3778名干部,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制定金融助推产业发展计划,根据不同家庭状况一户一策,全县5家涉农银行累计为8163户贫困户发放各类贷款5.3亿元,户均达到6万元以上。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存栏滩羊基础母羊33.7万只,种植黄花2840亩、小杂粮12.3万亩。同时,县委、政府出台了10个“菜单式快捷扶持政策”对贫困户予以补贴,确保贫困户从事特色产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此外,盐池县还积极协调银行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给予信贷优惠支持,鼓励发展“企业+贫困户+基地”和“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引导企业把贫困村作为种养殖基地,或成立合作社,由企业向银行提供担保获得贷款授信,委托银行为农户发放贷款,实行“订单式”种养。这样,企业有了稳定的优质农产品来源,农户也不用担心销路和亏本,真正实现了良性互动。在盐池县,仅中民投一家企业就向850户农户发放贷款1.3亿元,户均贷款达到15.3万元。
  现在,一座座现代化羊圈里的纯种滩羊被龙头企业高价收购。当记者来到盐池一家滩羊加工车间时,员工们正抓紧包装羊肉。该公司生产的羊肉,每公斤卖到600元,当晚就能空运到北京、上海的高档餐饮酒店。
  风险补偿 降低银行放贷风险
  为了实现有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免担保、免抵押贷款全覆盖,特别是解决非恶意“黑名单”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问题,降低银行放贷风险。今年,盐池县出台了《盐池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整合投入资金5000万元设立县级风险补偿金,与涉农银行建立风险补偿合作机制,让有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免担保、免抵押就能在银行获得贷款,因重大灾难、重大疾病等不可抗因素造成不能偿还的,由风险补偿金和商业银行按照7:3的比例分担。同时,盐池县还秉承“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原则,协调县内所有涉农银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信用联社为3万元)以下贷款全部实行基准利率,并实行全额贴息;对5万—10万元的贷款实行基准利率上浮部分贴息,破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利率高的难题。
  严把评级授信关。明确评级授信对象为有发展意愿、有创业能力、有产业项目、有良好信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台了贫困农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实行“一次摸底、四级评审、两轮公示”(“ 一次摸底”即由扶贫办、金融机构、乡村组成评审小组,对贫困户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四级评审”即由行政村、县扶贫办、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逐级评审;“两轮公示”即村两委公示、金融机构公示),确保小额信贷惠及真正需要的贫困群众。
  同时,创新建立了“智慧扶贫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将贫困户信用评级、贷款情况、银行放贷情况等信息录入平台,实现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金融扶贫信息对接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扶贫贷款周统计、月通报、年考核制度,由扶贫办、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组成联合工作组,对贷款进展数据进行集中分析整理,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合力防控金融信贷风险。
  保险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2016年,盐池县在总结提升扶贫小额贷款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盐池滩羊肉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因灾因病因婚致贫比重大、贫困群众发展信心不足、能力不强”等因素,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与驻地保险机构合作在全区率先创新了“脱贫保”,筹资2217.5万元(其中县财政资金667.7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了特色农业保、羊肉价格保、大病医疗补充保等12种脱贫保险,并实行“菜单式”推广,由贫困户自行选择,县财政及时跟进予以补贴扶持,确保“脱贫路上零风险”,破解了贫困户在发展过程中因意外事故、病灾、市场价格波动返贫的风险。
  据了解, 政策2016年先试行一年,年底核算各项产品收益,按照保本微利原则进行考核评估。若保费较高,下一年可适度降低保费;若保费较低,下一年可适度提高保费。在脱贫攻坚期内,脱贫险保费全部由政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买单补贴。比如大病医疗补充保,就是贫困户在医保正常报销后,再按照剩余医疗费用的60%—80%进行报销;再如羊肉价格保,就是对滩羊肉销售价格低于20元/斤收益的进行赔付,这样不仅让贫困户养羊吃了“定心丸”,也推动全县滩羊肉市场价回升到20元以上,一举而多得。4月中旬,国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专程到盐池县实地考察脱贫保险工作,对此给予充分肯定。目前,全县已投入保费790万元,大病补充保等五种人身保险投保工作已完成,滩羊肉价格等七种财险正在投保中。已发生理赔265起,理赔金额389.8万元。
  从互助资金打造诚信平台,从创新千村信贷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从资金捆绑把扶贫资金变为发展资金,从企业参与打造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从评级授信解决贷款难贷款贵,从小额信贷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从政府投入引入社会资本,“盐池模式”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资金如同种子,加上理念、培训、技术、项目等营养,一同植入贫困户肌体内,使曾经饱受贫困之苦的盐池县甩掉了贫困县帽子,改变了数万农民的命运。(记者 刘静)
编辑:高登科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银川市取消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  《银川市新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  宁夏出台《自然资源行政处罚裁量
  •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
  •  暂停服务公告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这座城市开始展现水韵魅力
    这座城市开始展现水韵魅力
    黄河岸边绿意浓
    黄河岸边绿意浓
    宁夏人物
  •  王玉彬:累点没啥,市民满意就好
  •  朱雪琴:夫妻携手为退休生活添色
  •  高文军:黄河水润泽幸福生活
  •  李吉安:扎根煤海奉献青春
  •  胡玉梅:拾金不昧以诚待人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