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河南银监局周家龙副局长在第119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河南银监局始终把金融创新作为驱动银行业提升服务质效的第一引擎,引领银行业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服务特点,从产品模式、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等领域开展量体裁衣式的金融创新,有力支持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据悉,截至2017年6月末,河南省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6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98亿元,信贷规模再创新高;向农村地区下沉网点205个,网点功能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了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作用。
周家龙表示,为创新增信模式,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河南银行业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以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抵押,推出了农地抵押、农房抵押、林权抵押、茶权抵押、原酒质押、活体畜禽抵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储动产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为代表的担保模式创新。其中:124家县域银行机构在长垣县、滑县等11个县(市)试点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累计投放贷款8.97亿元。
同时,一些银行开办了农机贷、小微企业循环贷款、“POS贷”等循环类信用担保贷款;依据农业生产加工链条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推出以农业订单或农业龙头企业为担保的订单农业贷款模式;积极探索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保险公司风险补偿、财政风险补偿基金、行业协会外部保障为特色的风险分担模式。通过创新增信模式,有效缓释了涉农信贷风险,增强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河南银监局引导各银行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目前,河南省银行业已经开办了捷算通卡、福农通、互联网+京东金融+中华保险+合作社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建立了“两站”(金融服务站、社区服务站)“两点”(便民服务点、助农服务点)、电子商务平台银企互联、流动调查服务+客户回访制度、下乡上门送服务+客户返利活动等服务措施;完善了信用村制度、集中开卡+天天流动服务、客户储备库、下乡宣传+下村服务等配套措施,“三农”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在创新组织形式,提升金融服务便捷度方面,河南银监局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主的专项业务经营组织架构,简化审批手续,改善服务流程。为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支持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协调成立国有控股河南汇农土地流转发展有限公司,并以临颍县为试点,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国有控股企业为承贷主体,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子。
此外,郑州银行、中原银行、农信社等地方性银行还推出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支行、小企业专营机构、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点等特色组织形式,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度。
为了补齐农村金融短板,河南银监局督导全省银行业在坚持落实好产业扶贫金融服务、扶贫项目开发等措施的同时,将小额信贷作为落实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抓手,重点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小额信贷分片包干责任制,对全省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办)均明确一家主要责任银行,实现对全省18个省辖市、146个县(或市)、2087个乡镇(或区)、6522个贫困村、13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430万贫困人口的全覆盖。
在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方面,以“村村通”建设为抓手,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下沉服务,下设网点,下配人员”,将金融服务向社区、乡镇,特别是贫困地区及金融服务空白村延伸,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悉,目前,河南省1841个乡镇已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3.1%。安阳、濮阳、平顶山、新乡、济源、鹤壁六市已率先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