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学家的牛棚里﹃住﹄进了洋牛。
2月20日一大早,原州区头营镇石羊村富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大院里就像办喜事一般热闹起来。这个因养牛而小有名气的村庄,今天要迎接漂洋过海而来的新成员——新西兰安格斯母牛。
骤然降温,风大阴冷。不时有村民出来张望,期待的神情里带着些许焦急。“来了,来了!”12时30分,两辆载着65头安格斯母牛的红色大卡车停在了富源合作社大院前的一块空地上。大伙呼啦啦跑出来围观。
今年,原州区以政府贴息3年贷款的方式,在头营镇石羊村、大北山村,寨科乡蔡川村,彭堡镇硝沟村等15个村扶持农户养殖安格斯母牛。每头牛贷款2万元,其中1.45万元由农牧部门直接负责购买母牛投放到农户。原州区与宁夏农垦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母牛由农垦集团从新西兰代购,一年后所生产的犊牛,在生长到10月龄后,农垦集团按活体称重保底价每公斤32元回收,若市场价高于每公斤32元,按市场价回收。
这65头安格斯母牛,是首批运抵投放的,13户村民一早赶来,只等着分洋牛。
套笼嘴、登记耳标、编号、抽签、确认签字,农牧部门工作人员、镇干部、公安干警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富源合作社理事长马万武跑前跑后张罗组织,发放过程忙而不乱。
马德学抽到了1号,按了指印签了字,乐呵呵地搭上送牛车,领着自己的5头牛儿回家了。
汽车行驶了约一公里后到达了马德学家,前来帮忙的亲友早已等在家门口。没曾想,赶牛入棚颇费了一番周折。这洋牛对新家陌生,加之“一路劳顿”,竟犯起了牛脾气。左右踢腾不肯下车,好不容易赶下车,又牛头板犟不愿进棚。五六个大小伙,生生拿它们没辙。待到这些洋牛都入了棚,马德学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五十出头的马德学养牛已有20多年,前不久,他卖掉了几头黄牛,就为给这些安格斯牛腾出地儿。“进口牛肉现在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以前养殖的老品种牛,肉品质没法跟人家比,咱得紧跟市场抓紧更新换代了。”马德学脑瓜子活,积极性高。虽然是第一次养洋牛,多年的养牛经验让他有底气,不胆怯,而且有农垦集团保底收购,他也没后顾之忧。
65头牛发放完毕,已是夜色蒙蒙。马万武终于松了口气,随后,石羊村还有47户村民将陆续牵回安格斯母牛。在他眼里,这批牛,将是石羊村繁育高档肉牛的“先遣队”。
本报记者文丽荣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