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区兴仁镇团结村是“十一五”末由沙坡头区原蒿川乡搬迁到兴仁镇的移民村,现有农户599户25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4户997人。刚来时,村里产业薄弱,是“出名”的信访村,各项发展指标均是全镇倒数,着实令人头疼。
如何才能推进组织活动“落地”,如何扩大党建工作引领农村脱贫发展的影响力?如何才能让团结村村民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这是摆在团结村面前的首要难题。“过去,因为收入不太稳定,村民有情绪,上访、邻里矛盾很多。那时村里开会,参会的干部寥寥无几,有的干部即使来了,也是一言不发,工作很难开展。”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田兴俊告诉记者。
面对难题,团结村“两委”班子集体发力,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型党组织设置模式,重点将党组织建在山区生态农业产业链上,较好解决了“党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健全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娱乐健身室等,并充分利用村部宣传栏,制作党的建设、民族团结和精准扶贫等宣传喷绘,广泛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将“扶人、扶智、扶志”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工作,教育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群众用双手和才智拔除“穷根”,实现从“他扶”到“自立”的转变。同时,通过争取帮扶资金6万元,对村部及村文化活动室的设施、设备进行了配套,对牌匾和硬件设施等进行了更新、更换;积极争取项目投资448万元对2210亩山坡地进行梯田改造;整合相关发展资金项目和财政一事一议项目,投资138万元建成占地14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争取项目对村南和村北入口100米道路进行了硬化,配备4立方米垃圾箱60个,补植树木350株,村庄环境面貌显著改善。以村“两委”班子为打基础、促发展的根本,严格实行“三会一课”制度,村党支部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党课,党员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民主议政日等活动,党建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党建阵地有了,如何依靠党建工作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如何才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既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能增加村民收入?这是摆在团结村面前的最大难题。
实现全面小康,重点、难点在农村;实现农村小康,关键在“领头雁”。团结村通过“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脱贫致富为抓手,推进队伍建设“落地”,增强了党建工作引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带动力。团结村充分利用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鼓励群众发展枸杞、硒砂瓜和马铃薯种植,通过树立典型养殖户田刚俊,带动16户群众养羊近500只。由村干部组织村民劳务输出,2016年组织输出劳务370人次,收入达400余万元。同时“两委”成员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等形式组织劳务输出、牛羊养殖,带领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积极培育劳务经济人,年内带动劳力600人;积极开展企业用工“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积极与外省区劳务部门对接,有规模地组织贫困群众到外地务工就业,年内带动劳动力350人。通过发展枸杞、硒砂瓜、马铃薯等产业,全村实现收入12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955元。
风正千帆竞,潮涌舟疾行。新使命指引新征程,团结村以党建引领群众脱贫的路子也必将开辟崭新的航线。
全媒体记者 姜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