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冒充熟人诈骗的案件呈现高发态势,冒充熟人的诈骗手段不断更新,但骗子的作案技术并没有改变。“下班后,到我办公室来”“我是你老同学”……骗子们通过冒充“熟人”“领导”施展诈骗的套路早已屡见不鲜。对此,记者解析了此类诈骗的“套路”,希望可以帮助市民避开陷阱。
套路一
冒充熟人诈骗
犯罪嫌疑人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类社交工具(QQ、微信、微博等)等方式,冒充被害人亲戚、子女、好友、同事等,以人在国外代买机票、交学费、给教授送礼、违法被公安机关处理需要保释金、遇交通事故需救治或赔偿、处理关系不方便直接出面、病重需手术等急危情况等事由,诱骗被害人转账实施诈骗。此外,冒充子女诈骗的案例也比较高发,不法分子利用父母爱子女心切这一特点,往往打着报学习班、急病入院等幌子,编出一场情况紧急的大戏,引诱父母们迅速转账,导致受害人被骗。
套路二
冒充领导诈骗
骗子冒充熟人诈骗的第一步,往往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信息,之后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类社交工具(QQ、微信、微博等)等方式,冒充被害人的领导、公司老板、上级管理者等身份向受害人实施诈骗。比较常见的一类理由如急需用钱,并且要求快速转账,大部分受害人一般不会多问,直接迅速转账,就这样落入了骗子的圈套。
套路三
冒充老师诈骗
当前,微信、QQ等网络聊天软件已经成为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必备工具,一不注意就会泄露信息,便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冒充“老师”身份,利用家长对孩子的关切心理,以收取学习资料费用为借口,骗取家长钱财。
银川市反诈骗中心提醒
当接到陌生电话以及微信、QQ等发来的信息,若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应直接询问对方姓名,不要靠猜,以免骗子“对号入座”。
当对方以熟人、领导的名义向你借钱、让你帮忙“转账”时,务必再三核实,可通过当面确认、联系常用电话及视频通话等方式核实,谨防上当受骗。如果不慎被骗,应第一时间报警,同时注意收集保留转账凭证、联系方式等证据,以备警方及时开展止付挽损工作。
本报记者 唐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