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和大武口区民政局的临时救助,否则我根本没钱治疗。”说起自己的治病经历,37岁的孟岁霞仍有些激动。原来,家住大武口区星海镇新民社区沐恩新居的孟岁霞因胳膊麻木,检查出神经源性肿瘤,多次住院治疗,总共花费10万元。这笔医药费让本就不富裕的孟岁霞一家陷入困境。还好社会救助“雪中送炭”,解了她家的燃眉之急。
“治疗总共花了10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报销了70%,又享受了大武口区民政局为我办理的1.2万元临时救助。”孟岁霞说,算下来只有1.8万元的医药费是自理的,这给她的家庭解决了大困难。“如今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自己也要努力,等我病好之后就出去打工,以后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对于未来,孟岁霞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大武口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部署推进。争取、组织实施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以“互联网+信息化”为抓手,搭建困难家庭风险指标综合测评模型,运用多维度认定办法,建立收入维度、教育维度、健康维度、家庭环境维度、社保缴纳维度等,对家庭收入、财产、住房、刚性支出、就业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分层次设立综合评估赋分标准,使综合帮扶更加精准。采用“1+2+3+N”的队伍结构,即建设一个智能管理平台、配备两名实地入户评估员、提供三方团队智力支持、打造N个救助顾问团队共同参与实施项目评估工作。目前,“区、街道(镇)、村(居)、社会组织”四级社区救助顾问240名。针对社会救助对象、重病患者、困境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各级社会救助顾问积极实施个案帮扶,提供资源链接、危机干预、就业支持、社会救助等服务,建立帮扶解困工作台账,动态管理困难群众数据库,困难群众服务项目、服务质量逐步从“标配版”提升到“升级版”。
大武口区制定《大武口区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完善配套工作机制,提高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精准度,做到“保障标准稳步提高、补助对象有进出、补助水平有升降”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高龄特困津贴等社会救助的居民及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核查核对,全面实现精准施策、精准救助的工作目标。健全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发挥村(居)两委和驻村干部熟悉民情和家庭情况的优势,设置一名联络员,主动收集本区域内困难群众遭遇的急难事项线索,对各村(居)符合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信息进行收集,上报街道(镇),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因临时性、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实行“快速响应、先行救助”,坚持属地管理、属地申请的原则,限额范围内,由街道(镇)审核审批,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
围绕评估试点工作方案,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掌上办、指尖办、数据办”等方式方法,构建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困难家庭救助帮扶格局。自评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多维认定办法,建立赋分模型,科学研判救助方式,新增城乡低保对象53户75人,增发低保金3.59元;低保标准调整8户9人,增发低保金1804元,临时救助帮扶16户26人,发放救助资金8.62万元;通过链接资源、转介服务开展医疗救助帮扶60人,发放救助资金30万元,教育救助帮扶259人,发放救助资金13.7万元;为35人申报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 记者李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