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庆区掌政镇的月美制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一排排制衣机器有序运转着,多条流水线上的工人正专心致志赶制服装,有的压实棉花,有的缝制布料……经过一道道工序,一件件衣服成品呈现在眼前。“把布铺平整,直直地走线,这样才不会皱。”家住新创家园的谢梅花工作8个月,已经能掌握又快又好制作服装的技巧。“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我有了稳定收入,一个月3000多元。”谢梅花说,工资不低,又方便照顾家,这便是最幸福的事情。
“十三五”期间,兴庆区落实相关决策部署,建设易地扶贫安置区掌政镇新创家园,安置来自西吉、海原、彭阳三县的劳务移民,从大山深处搬迁到黄河之畔的“宽地”,兴庆区重点帮助包括谢梅花在内的4667个乡亲们解决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情,让移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大家不再因山而贫,乡村振兴的“种子”正乘势而为。
每到蔬果丰收的季节,大棚里都有移民忙碌的身影,“社区干部上门宣传,我们就集体来到大棚里学技术,在这打工每天工资100多元,我们夫妻俩都在这上班,离家近,收入也不错。”移民海向生介绍,两口子一个月能挣几千元,一家人生活得十分满足。
新创家园建设设施温棚72栋,推进高端水果、番茄、鲜切花等种植业发展,构建“温棚收租分红一批、产业用工就业一批、反租倒包发展一批”利益联结机制,让移民分享增值收益。还设立社区劳动服务站1个,组建专业化、公司化劳务组织2个,培育劳务经纪人41个,主要从事建筑施工、服装加工、卫生保洁等工作,带动移民就业1600余人次、年均收入3万元。针对不能外出务工的留守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建设实训基地,引进月美制衣、炬点制衣扶贫车间,为300人提供岗位。
2018年,33岁的李清一家四口从海原县搬到新创家园,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申请贷款开了家榨油店。从一粒籽到一滴油,他对每一道工序都格外上心,经过反复练习,摸索出了让油“香而不焦”的诀窍,村民在吃了李清榨出的油后给予一致好评,都成为常客,几家餐饮公司还和他签了合同,生意越做越红火。
挥别故土,新建家园,重要的是要稳得住,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创家园推行“党支部+社区‘两委’+网格员”三级联动片区化管理服务模式,成立新创家园社区党支部、居民委员会,选优配强社区“两委”成员5名,招聘网格员15名,通过“微网格”建设,发挥“主心骨”和“领路人”作用,帮助移民咨询办事、申请补贴、推荐就业,让移民群众有地方诉求、有人办事。
基础打好了,还要继续巩固、提升,加强移民融入社会。新创家园附近,有新建的掌政镇第一幼儿园,该幼儿园与城市优质公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标准,160名移民子女就读该幼儿园,让务工群众安心工作。依托卫生健康工作阵地,新创家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物配置数量达到250种,实现小病不出社区,签约家庭医生。还安置健身器材,组建文艺队伍,引导移民参与各类文艺体育活动,提高大家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度。打造综合服务中心,设置“红领巾课堂”和幼儿托管园地。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残疾人、病患提供自助餐、理发、理疗、娱乐等日间看护服务,解放部分劳动力。并推行“线上积分银行+红黄蓝榜+社区治理综合评价”管理机制,呼吁移民树立婚丧嫁娶新风、孝悌和睦家风和文明和谐乡风。
镇上常常开展宣讲活动,不善言辞的马晓玲报了两次名,她想告诉身边人自己生活的变化。“我是从西吉搬来的,以前家乡没有一条好路,出门就是一鞋灰,下雨就更别提了。来到新创家园生活后,这里的环境是以前没有见过的,有楼房、绿水、花卉,条条柏油马路通向想去的地方,闲了还能休闲健身,跟城里人没啥两样。而且在镇上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我当上了网格员,除了工资还有稳岗补贴,现在都说乡村振兴,好政策和好条件都给我们了,我们也要积极起来。”没有草稿,也没有发言词,马晓玲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者 肖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