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金融+”力促企业快速发展 > 媒体聚焦
宁夏金融聚力战贫困兴产业
时间:2021-06-22  来源:宁夏财经网
  2016年,自治区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经过五年精准扶贫,全区9个贫困县、1100个贫困村、80.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摘帽、实现脱贫。宁夏以让全国瞩目的成果,为中国脱贫贡献了宁夏智慧、宁夏经验。
  作为脱贫攻坚大河中的一股强劲之力,金融扶贫是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关键举措。宁夏在金融扶贫模式和金融扶贫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系列在全国范围内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举措,为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贡献出不可磨灭的力量。
  环环相扣 真抓实干不懈怠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多次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金融扶贫工作。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及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整合行政资源、金融资源、担保资源、财政资源和保险资源,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了金融扶贫的政策体系。
  

 

  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吴琼
  调研整村授信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
  “政策就是‘指南针’,让金融扶贫思路更加明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就尤为重要。”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通过建立并严格执行统计监测、督查通报和考核评价等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观念,把金融扶贫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加以落实。
  “扶贫产业发展需要增‘金’,小额信贷是撬动贫困户脱贫的‘金钥匙’。作为银行,一定要积极参与到这场扶贫的战役中。在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宁夏银保监局等相关单位的督促引导下,我们压实责任,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迎难而上。”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政治站位,均成立金融扶贫领导组织、制定金融扶贫实施方案、单列扶贫信贷计划、建立金融扶贫考核激励制度及尽职免责制度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扶贫机制,确保国家和自治区金融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地,促进全区金融资源持续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
  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坚持把贷款风险防范与扶贫贷款投放同部署、同安排,通过强化金融扶贫政策宣传培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风险补偿金和风险分担机制、乡村各级组织与银行机构信贷人员全程参与管理监督机制、扶贫小额信贷依法清收工作机制等措施,净化金融扶贫环境,防控扶贫信贷资金风险,为信贷资金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组织专题会议、专项督查督办、实地调研、经验交流…… 五年来,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自治区财政厅、扶贫办、人民银行、宁夏银保监局等相关部门,聚焦脱贫、紧盯落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强化金融扶贫力度。
  “金融扶贫工作不能马虎和懈怠,金融帮扶任务要逐一细化落实到所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要继续下沉服务重心,将信贷资金与扶贫产业项目紧密结合,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琼强调,接下来要鼓励金融机构对标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举措,提前研究制订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精准对接项目及产业,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金融有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脱贫摘帽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多拳出击 组合发力斩穷根

 

  “自从2012年村上和银行实行评级授信后,贫困群众根据信用额度,可以在银行贷到2—10万元的贷款搞发展,我从一开始能贷5000元,到现在可贷10万元,每年的纯收入2、30万元,现在养羊的信心真是越来越足了。”家住盐池县王乐乡曾记畔村的养殖户张孝,八年来累计拿到信贷资金已达47万元。
  2011年,黄河农村商业银行与自治区扶贫办签订“千村信贷.互助资金”金融创新扶贫工程,小额信贷走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的资金缺口,成为贫困户脱贫的“敲门砖”。
  现在的张孝不仅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还帮助其他村民担保贷款100余万元,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盐池县王乐乡曾记畔村养羊脱贫
  从固原市彭阳县移民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的田润卓,刚搬迁到这里时家徒四壁。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获得贷款后,他养起了肉牛,从1头逐步发展到存栏10头,不成想因为疾病死了2头,经济损失近4万元,刚刚燃起的脱贫希望又被浇灭了。
  2016年,宁夏将保险机制探索引入精准扶贫,推动商业保险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生产生活对接融合,创新推出2+X“扶贫保”菜单式产品,防止贫困户脱贫过程中因产业风险、意外身故等因素致贫返贫。“扶贫保”的成功推广,为像田润卓一样的贫困户解除了养殖的后顾之忧,增添了生产的底气和信心,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坚实后盾。
  “让金融活水持续流入贫困地区,需要各金融机构立足自身优势,精准发力、合力攻坚。”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鼓励各金融机构因县、因乡、因村、因户施策,通过构建集信用式、抵押担保式和互助式为一体的金融扶贫产品供给体系,有效解决了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平衡、产品同质化等难题。
  五年来,各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与各县(区)政府积极配合,共同推进金融扶贫模式和信贷产品创新,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的“黄河富农卡”、农业银行的“脱贫致富贷”、邮储银行的“惠农易贷”、宁夏银行的“如意金扶贷”等,为贫困户量身打造产品化服务。以“信用建设+产业基础+金融支撑”为内容的“盐池模式”,以“发挥基层组织引领+致富带头人示范作用”为特点的“蔡川模式”,海原县“华润基础母牛银行”等,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金融扶贫新路子。
  积极推动“一行一县”“一保一县”“一司一县”扶贫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对口帮扶和责任落实为抓手,以更加丰富的金融工具支持脱贫攻坚。按照“财政引导、基金运作、担保跟进、保险参与、银行放大、党建保障”的思路,集成“财政+银行+基金+保险+担保”五类金融工具组合效应,全方位支持脱贫攻坚。
  大力培育资本市场,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2018年、2019年连续推动嘉泽新能源和宝丰能源在主板上市,使全区上市企业达到16家,2020年新增上市报会企业2家(沃福百瑞、晓鸣农牧)均已过会,报辅企业1家,凯添燃气成功入选新三板精选层,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金融扶贫增添了新活力。
  多年来,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积极鼓励各金融机构通过发挥银行、保险、基金、担保等各类金融工具的组合效应,实现金融扶贫产品差异化、个性化、一揽子定制,满足金融扶贫多元化需求。同时,将金融扶贫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把金融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农村供给侧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以金融工具链支持脱贫产业链,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铺就脱贫致富路。
  累累硕果 凝心聚力奔小康图片
  “以前我们这里要啥没啥,现在要啥有啥。”作为贫困村的典型代表,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立足发展定位,采取“公司+产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致富的梦想。

 

  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集体养殖的育肥牛
  扶贫小额信贷是杨岭村的“福”贷,也成为全区脱贫的“福”贷,它在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2016—2019年,全区扶贫小额信贷年均增加30亿元,至2020年末,扶贫小额信贷余额65.5亿元,存量获贷户数13.51万户,户均贷款5万元,贷款覆盖率70.8%,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了“应贷尽贷”。
  “前几年种荞麦的时候,遇到冰雹,被打的剩不了多少,但是自从买了保险,损失有人承担,生活也越来越好。”家住同心县预旺镇的张秀花没想到遭遇自然灾害的损失还能补回来。2016年至今,“扶贫保”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赔付2.81亿元,累计有12.3万人次从中受益。
  作为西海固最贫瘠的县区之一,西吉县涵江村在金融扶贫的带动下,借助闽宁协作建起了扶贫车间和菊芋种植扶贫基地,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发展肉牛产业,人均年收入从2800元增加到1万元,还建立了宁夏首个“闽宁产业园”,为西吉经济增长带来了强劲动力。
  截至2020年末,全区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19.49亿元,占全区涉农贷款的21.85%,其中: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92.93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50.96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175.6亿元。
  精准施策、不断创新、“组合拳”发力……金融扶贫政策让扶贫小额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农村信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金融扶贫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得到持续优化。2019年,宁夏列入第一批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成为国际减贫中国方案的“宁夏样本”。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将着力研究有序抓好政策衔接,加大金融创新,引导各金融机构完善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成有效覆盖县(区)区域的信用评价体系,打造上下游产业链通畅的特色产业体系,编织覆盖融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使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真正惠及到“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宁夏财经网 周梅)

 

编辑:郭梦瑶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银川各大景区全面进行开园准备工
  •  国网银川供电公司 计划投资4000
  •  1—10月宁夏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增
  •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
  •  科技创新助推枸杞产业发展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黄河“几”字弯:候鸟成群伴流凌
    黄河“几”字弯:候鸟成群伴流凌
    秋色洒满黄河岸
    秋色洒满黄河岸
    宁夏人物
  •  赵金霞:每年有三分之二时间“泡
  •  火仲舫:笔耕不辍,书写炽热情怀
  •  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玉富:桑榆未晚,为热爱而奋斗
  •  马希伟:夕阳正好,因奉献而绚烂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