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物流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强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物流需求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有所好转,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明显下降,降本增效初见成效,物流业运行总体稳中有升。
一、物流业运行情况
(一)社会物流总额平稳增长。
2016年,全区社会物流总额为5460.07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升7.7个百分点。从物流总额构成看:工业品物流总额完成3912亿元,同比增长6.7%,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71.65%;批发业物流总额完成1075.4亿元,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19.70%;农产品物流总额完成406.7亿元,同比增长0.6%,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7.45%;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完成50.80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0.93%;与民生相关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完成15.17亿元,同比增长12.4%,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0.28%。2016年,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全区快递物流需求加快增长,快递业务量完成3241.47万件,同比增长45.2%;快递业务收入5.86亿元,同比增长21.2%。
(二)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下降。
2016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降本增效”成效初显,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下降,社会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稳中见升。全区社会物流总费用654亿元,同比下降3.5%,实现了在货运量增长的情况下物流总费用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20.8%。从结构看,运输费用519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1.0个百分点,占总费用79.4%;保管费用95亿元,同比下降20.2%,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18.5个百分点,占总费用14.5%;管理费用40亿元,同比下降11.1%,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11.1个百分点,占总费用6.1%。
(三)物流业增加值增速平稳趋进。
2016年,全区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350.14亿元,占全区GDP的11.1%。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7%。其中: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05.75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3.6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44.39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比去年同期升5.3个百分点。
(四)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稳步回升。
2016年,全社会完成货运量44371.51万吨,同比增长1.4%。完成货运周转量871.5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0.3%。其中:铁路货运及货运周转量开始回暖,铁路货运量完成5838.74万吨,同比增长3.7%,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23.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由负转正;铁路完成货运周转量240.18亿吨公里,同比下降0.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升19.8个百分点。公路货运及货运周转量平稳增长,公路货运量完成37420.58万吨,增长1.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公路完成货运量周转量577.56亿吨公里,增长1.0%,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航空货运量完成1.49万吨,增长17.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1.3个百分点;航空完成货运量周转量2361.32万吨公里,增长18.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管道货运量完成1110.69万吨,同比下降2.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管道完成货运量周转量53.54亿吨公里,同比下降3.7%,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2.1个百分点。
(五)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
2016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4.96亿元,同比增长47.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35.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38.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额同比增长47.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23.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投资额同比增长43.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81.4个百分点。
(六)重点物流企业效率、效益明显好转。
2016年,物流业整体市场需求稳步回升,物流企业总体收入水平增速有所增长,结构优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动物流创新服务收入增速加快,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亮点。重点考核的47户物流企业累计实现物流业务收入28.38亿元,同比增长6%,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13个百分点;物流业务成本25.92亿元,同比增长7%,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10个百分点;物流业务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72%。重点考核的97户企业销售总额1210.7亿元,同比增长1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19个百分点;企业购进总额547.55亿元,同比下降1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升30个百分点;物流成本60.51亿元,同比下降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8个百分点;年末存货比年初存货减少94.81亿元,同比下降18%,增速比年初存货降17个百分点。
二、物流业发展情况
(一)物流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2016年,全区物流企业成长迅速,自主培育和引进来成果显著,骨干物流企业数量进一步扩大,累计培育了46家2A级以上物流企业,其中:“4A”级10家,“3A”级23家,“2A”级13家。以项目为载体,通过物流发展扶持资金引导支持制造业企业自营物流主辅分离,推进物流企业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积极推动传统货运、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鼓励并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众一、中外运宁夏分公司等一批传统物流企业已开始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宁夏实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佳通轮胎等企业已将整体物流业务外包。通过参展参会、重点推介等形式,积极协助区内物流园区、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中国物流集团、招商集团、甘肃西部物流、江苏润恒、中铁物流、中远物流、华宇物流、顺丰、“三通一达”、货车帮等一批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宁设立了分(子)公司或办事处。宁夏新百物流园三期项目、宁夏交通物流园二期项目、宁夏润恒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二期项目、华润万家物流配送中心项目、金盛物流园二期项目、银川电商物流园扩建项目、灵武陆港物流中心、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B型)暨富海物流危化品铁路专用线项目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进行了新建或续建。
(二)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2016年,全区铁路和公路网密度分别达到1.6和50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被确定为我国面向阿拉伯国家门户机场,开通了银川至国内外59个城市78条航线,其中国际地区城市12个,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健全,鲜花、蔬菜、皮草及羊绒制品等已依托“银川—迪拜”国际航线销往中东市场。物流节点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全区共有占地150亩以上的物流园区60家,涵盖了货运枢纽、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口岸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银川综合保税区二期基础设施项目完工并通过银川海关验收,入驻综保区的丝路通、东泰鑫、赛丽麦等企业布局国际物流海外仓,分别在约旦、沙特、阿曼、埃及、马来西亚等地已建设或租赁了海外仓。《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银川为双向直达伊朗德黑兰的始发(到达)城市,宁夏中亚(银川至德黑兰)国际货运班列被确定为43个中欧班列之一。惠农、银川开发区、中宁陆路口岸功能不断完善,与天津、连云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沿海沿边口岸建立了区域通关一体化协作机制,实现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便捷通关,出海出境开放通道不断完善。
(三)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快。
2016年,全区物流业新技术及标准化设施设备应用推广工作全面推开,物流企业广泛使用标准化托盘、周转箱、货架、信息系统等标准化设施、设备和器具,宁夏新华百货现代物流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物流标准化重点推进企业,租赁招商路凯中国公司3万余个托盘,打通了企业之间物流障碍,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为全区物流标准化工作开展树立了典范。依托宁夏商务云搭建的“自治区物流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正式上线运营,系统具备物流资讯、政策发布,车货供需对接、园区企业展示、冷链物流、物流实用工具等多个模块功能,平台注册企业用户达195家,通过全国统一标准数据接口接入了宁夏众力北斗卫星导航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9953辆车辆数据,启动了物流行业运行监测数据信息采集工作。宁夏交通物流园、望远现代金属物流园、星火国际物流园、西兰银综合物流园区等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也相继投入运营。新百连超、东桥电器、新华百货、荣盛超市等一批重点企业建立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智能仓储系统、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并应用条形码识别、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电子信息技术。
(四)城乡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2016年,不断构建“物流园区分拨中心、公共及专业配送中心、城市末端配送站点”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三级网络,支持银川市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鼓励推广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等模式;推广“网订店取”模式,鼓励在学校、社区、写字楼等周边设立公共自助提货柜。不断推进县乡村农村物流网络建设,通过“需求驱动+物流畅通+渠道下沉+政府激励”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鼓励支持各品牌快递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仓储资源,建设县级快递仓储、分拨、集散中心;鼓励支持村级农家店、供销社基层网点、农村邮政网点、农村快递服务网点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功能;鼓励引导各品牌快递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和需求,通过统一渠道开展共同配送。
(五)物流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全区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7年—2018年)》、《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意见》以及《自治区政府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实施意见》等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自治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支持资金扶持了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建设,行业协会在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物流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行业标准、维护市场秩序,以及物流企业资质评定、人才培养、对外协作、安全监管等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全区物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物流业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
2016年,在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宁夏物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与发达省市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全区物流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尚未建立,商务、发改、经信、交通、财政、海关、邮政等相关部门间缺乏协调联系;二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不足,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较为突出,物流园区建设发展亟待规范、功能亟待提升完善;三是物流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不足,物流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不足,区内外货物双向流通不平衡、运力结构不对称;四是物流企业竞争力较弱,规模偏小,服务功能单一,管理水平偏低,普遍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五是物流业智能技术装备应用普及率低,信息平台相互独立,流通加工、仓配一体、信息服务、供应链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亟待拓展。
解决好上述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全区相关部门和业内企业的共同努力。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强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为目标,以提高物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导向,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强化基础为手段,打造国际物流体系,培育壮大物流主体,完善城乡物流网络,夯实物流工作基础,确保全区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物流通道建设,打造国际物流体系。一是以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为载体,以阿联酋航空公司为依托,大力拓展空中航线,打通以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发展航空物流,加强银川综合保税区与口岸跨区域联动,促进保税物流与口岸物流、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融合发展。二是以畅通向西开放低成本物流大通道为目标,推进跨区域物流通道建设,积极申报国家铁路一类口岸,加快石嘴山惠农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重点打造银川西夏公铁物流园、平罗中阿物流园、中卫镇罗公铁物流园,推动宁夏中亚(银川至德黑兰)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打造国际货运“价格洼地”。三是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建设,强化国际采购、中转分拨、加工配送、转口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国际物流服务功能,提高检验检疫、报关、退税、融资、货代等外贸一体化服务水平。
(二)提升完善物流园区功能,培育壮大物流企业。一是支持具有公铁联运、航空物流、公路港职能,或服务于跨境电商、特色食品及民族文化用品、煤化工的重点物流园区的发展,不断提升完善园区功能。培育或引进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和物流平台集成运营商,鼓励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物流企业;鼓励制造、商贸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鼓励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利用“互联网+”创新物流发展模式,拓展供应链管理服务,提升物流增值服务能力。二是认真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7年—2018年)》(宁政办发〔2017〕64号),简政放权、降税清费、强化基础,加强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物流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推动全区物流业降本增效。
(三)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物流网络体系。一是加强城市配送标准化建设,支持仓储设施、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和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统一并推广应用托盘、集装箱等标准化单元,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规范和操作规范。完善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和通行管控措施,鼓励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配送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和连锁超市等开展共同配送,提高配送效率。二是逐步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建设,探索建立供销社站点、公交站点、村邮站点、快递站点“四站合一”农村网点,推动农村物流网点整合与服务功能拓展,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三是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示范工作,发展全链条冷链物流,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提升更新物流设备设施,推动解决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最后一公里”、“冷链不冷”和“断链”等问题。四是加快发展智慧物流,促进物流信息互联共享。加快自治区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对内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对外联通全国物流信息平台,消除“信息孤岛”。五是完善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加强物流行业信用信息记录评价报告与公安、工商、交通、银行、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失信行为通报和公开曝光制度。
(四)加强组织协调,夯实物流工作基础。一是建立由自治区商务厅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参加的全区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商务厅与各地市物流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物流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切实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制订出台《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加强物流安全监管,鼓励、支持物流企业安装实名制识别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切实将物流活动实名登记制和验视制度落到实处;加大物流安全检查力度,严格排查和有效化解物流安全风险,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三是支持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调查研究、技术应用、标准制修订、宣传推广、信息统计、咨询服务、业务培训、人才培养、政策理论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物流行业规范自律和经营诚信,推动物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