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大枣。
最近,银川新开的一家网红茶馆——罐罐茶,让不少人印象深刻。跟以往人们见到的网红店不同,它有的是市井的“土味”,而且“土”得原汁原味。但恰恰就是这“土味”,让不少宁夏人喝出乡愁,喝出心底的热情。
旧时光里的市井生活
走进罐罐茶店,老巷子的亲切感扑面而来。门口右侧的墙上贴着一幅大照片,是一位妇人从农村家门走出,探着身子看向院子里。茶馆的老板马艺馨说,这张照片是从一位摄影师那里买来的,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房子,这院子,以及铁锹、篮筐、水缸等物品,都和她以前的家一模一样。“以前总觉得老家那土房子丢人呢,现在又想得不行。”
再往里走,一个个灯笼悬挂在房顶,灯笼上还写着“捣罐罐”“谝闲传”等宁夏方言,灯笼下,还原了宁夏人记忆中的市井生活。在这里,不管老的少的,还是男的女的,都褪去了生活中的拘谨和焦虑,三五结伴,围着一个小桌子坐下,煮茶、嗑瓜子、听秦腔、聊天,热热闹闹的。
“我没想到开这么一家茶馆,能吸引来这么多人。”马艺馨说,在成都、广州等地,都有这样的市井茶馆,人均消费不高,特别有生活气息,因此她也想在银川开一家,让小时候熟悉的生活在这里重现。如今茶馆每天上午开门的时候,就迎来一批客人,他们一边喝,一边烤红枣,满屋子都是红枣甜甜的焦香味。到了吃饭的时间还舍不得离开,甚至有人把饭端过来吃。
连煮带烤喝的是一种享受
马艺馨的老家在隆德,家里做了20多年的茶叶生意。“甘肃的陇南、定西、兰州、天水,还有陕西一些地方和宁夏的西海固都喝罐罐茶。”她介绍,宁夏特产的八宝茶源于三炮台,而三炮台和罐罐茶也是一脉相承。以前人们喝的罐罐茶,主要是春尖和茯茶,其中陕西一带喝茯茶较多,而隆德以及周边地区喝春尖较多。“过去家里都穷,就喝个茶,慢慢条件好了,吃得东西多了,就有了大枣、核桃、枸杞、桂圆这些配料。”
马艺馨一边说着,一边把一个瓷罐坐在炉子上,里面加了水和调配好的八宝茶,开火煮茶。趁着煮茶的间隙,她又拿出一根木签子,串上一颗红枣,放在茶罐边上烤。不一会,一股甜甜的枣香四散开来。水开了,茶罐开始咕噜咕噜冒泡泡,马艺馨用那根木签子在罐子里上下搅了搅,她说这就是“捣罐罐”。烤完的红枣开始变软,放进罐里接着煮,等茶叶被烧开的水溢出好几次,茶叶、红枣、桂圆的味道就渗到水里了。
茶煮好倒入茶杯,马艺馨又拿了几个核桃,继续放在炉子上烤。她说,以前人们就是这样边煮茶,边烤东西吃。除了核桃,还能烤馍馍,喝口茶,吃口馍馍,很是享受。
熬罐罐熬着熬着就不苦了
“你知道吗,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天都是被烟熏醒的。”马艺馨笑着说,她爷爷有个火盆,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把这个火盆摆在炕上,架上烤炉,生火煮茶。过去农村都用的明火,烟雾大,总是把马艺馨熏醒。醒来后,揉揉惺忪的眼睛,爷爷的茶快煮好了,茶罐罐旁边放着馍馍,也烤得热乎乎的。喝点茶,吃一块馍馍,这就是早饭。吃完喝完,倍儿有精神。“在我们那里,人们都离不开罐罐茶,早上喝完去干活,下午回来还得喝一顿,提神解乏,特别有效。”
罐罐茶丰俭由人。马艺馨记得以前家里条件还不太好时,罐罐茶里基本上只有茶,有时候连糖都不加,入口苦涩,让她直吐舌头。她时常问爷爷,“这罐罐茶咋这么苦。”爷爷笑呵呵地说:“你还小,不懂。熬罐罐,熬罐罐,熬着熬着就不苦了。”茶越是苦涩,越能感受到入口后的回甘。马艺馨说,如今很多到茶馆喝茶的老人,什么点心干果都不要,就要一罐苦茶。想来他们喝的不仅是茶,他们和爷爷一样,品的是人生。
在罐罐茶里喝出熟悉的记忆
采访中,一位40多岁的大哥,在茶馆一边喝茶,一边听秦腔,竟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细聊后才知道,他老家在彭阳,父母都过世了,在茶馆触景生情,想起以前在老家有父母陪伴的生活,才一下子哭出来。”马艺馨说,在西海固地区,人们不怎么听歌,但特别爱听秦腔,茶馆的环境配上音响里播放的秦腔,就是西海固人的家。
茶馆的客人除了西海固地区的人,还有甘肃等西北地区的人。此前就有一位老家在甘肃,现居银川的人来喝茶,拼桌时遇到一名银川本地人,前者对罐罐茶颇为熟悉,而后者就不太了解。于是一个教着另一个喝茶,喝着喝着还成了朋友,后来时不时相约一起来茶馆。
拼桌来的缘分还有很多。前阵子还有一个东北人,在银川出差期间,来到这家茶馆。有意思的是,他喝茶就要拼桌,店员帮他找到座位后,他和同桌的人聊得很开心,临走时还张罗着要给整桌买单。 记者李尚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