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花,也被称为“立体绣花”,这是一种用丝线缠绕而成的花饰。它光泽丝滑,细腻唯美,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民间技艺制品。永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缠花技艺传承人欧阳冶梅就很喜欢这种技艺,并将它带回宁夏,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指尖上绽放的花朵。
不同流派各有特点
欧阳冶梅时常穿着一身汉服出门,头发上精美的饰品中,尤以缠花最为特别。这是一种用丝线在纸板和铜丝扎成的坯架上缠绕出花鸟鱼虫等吉祥形象的饰品。
说起欧阳冶梅对缠花的喜欢,得先从汉服说起。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艺术设计时,她酷爱汉服,因此也关注一些古典配饰,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缠花,并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做就是7年。2015年,她曾在重庆开了一家缠花店,一边销售自己制作的缠花,一边拜访当地缠花师傅,学习并磨练技艺,同时还不断了解和缠花相关的历史文化。
“东汉时期,妇女们就已经流行簪花了;明清时期,民间传统缠花开始在鄂、闽、台地区广泛流行。后来国内缠花主要分3个流派,包括闽南地区的‘春仔花’、湖北英山缠花和台湾客家缠花。”欧阳冶梅说,不同流派各有各的特点,而根据不同地域的习俗,缠花也不光作为头饰,比如客家缠花会做成童帽装饰、新房挂件、祭祀供奉等。当然,现在很多人做缠花并不局限于某个流派,欧阳冶梅也主要是结合汉服,以佩戴为主。
融合多种工艺特点
缠花汲取了绘画、剪纸、景泰蓝、刺绣、编织、雕塑等工艺特点,是多种工艺美术的结晶。欧阳冶梅介绍,做缠花要先画底稿,也就是设计稿,这有点像绘画中的白描;画完还要将其拆解成各种形状,画在卡纸上,剪成纸坯,这一步类似于剪纸。
接下来有两项工作要分开做,一是把蚕丝线劈丝理线,二是剪铜丝,然后将纸坯并在铜丝上,捏在手里,用蚕丝线按照纸坯的形状一圈圈缠绕。这个过程中,蚕丝线是刺绣用的线,而线绕过的路径,其实也和刺绣差不多,最重要的是,缠好的叶片效果和刺绣一样,几乎就是没有坯布的刺绣。
“缠线可以说是最难的,开头要牢固;缠到某个弧线的顶点时,线特别容易滑下来;而收尾的部分,叫‘下坡’,也很容易滑落。”欧阳冶梅说,这个环节真是需要多加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做出平整精致的缠花。
“后来人们不断创新,又赋予缠花一些特别的工艺技巧,比如圈边,或者叫圈金,就是用铜丝做一层金边,或者一边缠线,一边在边缘处编织出一道金边。这样就有了景泰蓝的效果。”欧阳冶梅说,如今工业发展,各种染料让染色也变得简单,所以现在人们做缠花,还可以染出渐变等效果,美轮美奂。
最后,缠完的花瓣叶片要组装起来,这就考验对结构的把握,如同做一件雕塑。
有意境、有祝福
人们对花的喜爱由来已久。宋代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也描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无论贫富贵贱,花开之时,佩戴簪花才不负春光。
欧阳冶梅介绍,唐宋时期人们就有戴花的习俗,但冬天百花凋零,没有充裕的鲜花,于是后期就出现了缠花等人造花饰。
既然是人造花饰,可创作的空间就大了。缠花也不局限于花卉,还囊括了其他植物、鸟兽等。匠人们会用独特的传统艺术,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缠花,表达着美好的寓意。“比如牡丹象征富贵,莲蓬象征多子,葫芦象征福禄,还有组合的形式,比如百合和柿子是百年好合的意思……”欧阳冶梅说,民间会通过各种形象表达祝福,一件缠花饰品就是一幅有意境、有祝福的图景,这是真的“中国式浪漫”。
而今,虽然很多人对这种饱含深意的浪漫并不全然了解,但其中的祝福还是有所保留。就在一个月前,有个小姑娘在欧阳冶梅这里定制了一件缠花饰品,她挑了一个款式,改了颜色,打算送给即将过生日的朋友。“缠花在过去也作为一种民俗礼仪、装饰艺术品,用在人的出生、结婚、祝寿、治丧四个重要的场合。在今天,这种手工的东西作为礼物,也确实更有分量。”
让更多人了解缠花
2019年,欧阳冶梅回到银川,开了一家缠花非遗工坊,如今搬到西夏区宁阳广场。也是在这一年,被评为永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缠花技艺的传承人。
然而,在推广、传播这项技艺的过程中,并不那么容易。“其实从销售情况就能看出来,很多人并不认可它的价值,甚至对缠花的认知也很有限。”欧阳冶梅说,一般喜欢汉服的人,才会关注这些传统饰品,而汉服爱好者本来就是小众。而且,她的工坊里虽然提供了制作体验的条件,她自己也办过缠花制作的活动,但毕竟缠花是一种非常繁琐的技艺,有些人做了两个小时,可能只做出几片叶子,不容易在短时间里出成品,因而也容易失去兴趣。
不过,对于喜爱的东西,欧阳冶梅还是很有信心。她和几名汉服爱好者有一个群,时不时做一些汉服文化活动、雅集,她也利用每一次机会,向更多人展示缠花。“在活动中,大家穿上汉服、行相见礼、品茶、欣赏茶艺……总之,创造这样一个古典的情景,更容易感染人。这时候再看身着汉服的小姐姐们头上的缠花,更迷人。” 记者 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