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好人,传递着温暖与感动。近年来,我市大力宣传,让好人故事走进大众视野,使先进典型由“盆景”成为“风景”,营造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
志愿服务诠释青年担当
在脱继龙很小的时候,“志愿服务”这个概念就在他心里萌芽了。2015年,他偶然经过一个村子,看到有一群衣衫不整、身体瘦小的孩子在土堆旁玩耍,他感到十分辛酸。第二天,他便和小伙伴来到村子里,走家串户进行调查,经过一天奔波,脱继龙最终确定了20余户家庭的子女作为帮扶对象,免费为他们提供课业辅导。
大学4年时间里,脱继龙每个周末都会组织志愿者,开展支教和关爱老人活动,慢慢的,十几个人的队伍扩大到近百人,服务对象越来越多,他便组建了银川能源学院微光义工志愿者服务队。在永宁县中心敬老院里,脱继龙和年过六旬的谢叔成了“忘年交”,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和同学精心准备小节目到敬老院看望老人。
2019年毕业后,脱继龙果断加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队伍,他依托微光义工志愿者服务总队,组织招募200余名志愿者,每个周末在银川各大商圈、步行街、公园、景区和老旧小区开展环境保护、文明劝导、扶贫帮困、支教助学、健康义诊等活动。
2020年春节,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节日气氛,脱继龙主动请缨,带头到社区防控一线,配合社区共同抗击疫情。他还广泛发动青年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依托服务单位管理的青年文明号集体和青年志愿服务队,在电力、医疗等行业以及青年社会组织中组建了200多支“青年突击队”,先后招募2000余名志愿者,每天在300余个社区(村)轮班开展防疫工作。
凡人善举蔚然成风
兴庆区通贵乡通北村常住人口不到3000人,却不断涌现出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
在村部张贴的道德红黄蓝榜上,村民丁磊见义勇为的光荣事迹特别显眼,35岁的他10年间曾3次下水救人。
2010年,丁磊在田里忙活时,隐约听到不远处的河岸边传来孩童的呼救声,他赶紧跑过去,救下了孩子。第二次救人是在2019年,那时,他成为村里的警务专干,看见有人落水,他拿起救生圈,扔向落水者,拿到救生圈的落水者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边挣扎一边呼喊,丁磊赶忙跑到下游,游过去把人截住。第三次见义勇为是在2020年,接到报警,通贵乡派出所通知辖区各村水性好的村民一起救人,丁磊赶到现场后,询问得知落水时间已经超过20分钟。确认落水位置后,他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
“救人的勇气来源于我8岁时候落水被救的经历,当时我从船上落水,被一位同乡救下,因为年纪太小记不清他的模样。”丁磊说,经历过危险,方才懂得见义勇为的珍贵。
无独有偶,2016年,村民马林平在月牙湖乡务工,正在工地干活的他听到蓄水池边有人呼救,便迅速跑过去,救下一个孩子后,听说还有一个孩子仍在水里,50多岁的马林平义无反顾的第二次下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通北村的老百姓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听着黄河奔腾翻滚的声音,听父辈讲述黄河畔的英雄故事,所以大家都勇敢善良、勤劳朴实。”通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学军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弘扬见义勇为精神,通北村在兴庆区委宣传部、兴庆区文明办的指导下,不仅将见义勇为的褒奖纳入村规民约,还准备筹备建设“文明实践见义勇为”广场。
在银川,像脱继龙和丁磊这样的好人还有很多,无论是年近八旬的老人,还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无论是忠于职守奉献岗位的工作人员,还是诚实守信的小店老板,好人的精神总是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他们的善举默默无闻却又掷地有声,带来的感动正汇聚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以亲身实践召唤更多市民当好人、做好事。 记者肖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