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土壤里撒上培养基料,将菌种小块掰开,埋入基料中,再在表面铺上一层稻草,大球盖菇就种好啦!1月13日上午,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的设施温棚里热闹不断,村民们正在技术员穆云的指导下,学习栽培温室大球盖菇。
广荣村是2014年从西吉县整体生态搬迁的移民村,脱贫后如何帮助移民稳定持续增收,成为了村“两委”的工作重心。去年11月,该村利用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在村口建起了28栋设施温棚,由以往的“输血”变“造血”,将移民群众附着在产业链上。
大球盖菇是近几年在国内食用菌产业的一枝“新秀”,由于较好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被市场所认可。广荣村党支部书记蒙智明介绍:“温棚刚建好,还没摸清温度湿度等情况,所以选择了喜阴喜凉的大球盖菇试种,后期还会再种植一些瓜果蔬菜。”
经过前期的翻地、犁地等准备,1月13日这天,广荣村正式开始种植大球盖菇,村民纷纷赶到温棚,进进出出帮忙搬运培养基料、培土埋种,种植现场人声鼎沸。
村民马正吉就蹲在技术员穆云旁边,聚精会神地看着他手上动作,看着大家伙儿热情高涨,穆云讲解得也越加起劲,“这个菌种掰开的大小要均匀,每一块埋进基料要相隔10公分,这样确保每一块菌种都能吸收到基料营养……”
在穆云的指导下,马正吉尝试上手试种,一开始掌握不好力度,一根菌棒被掰得大小不一,但他并不气馁,蹲在地上不断摸索,渐渐地,他埋菌种的速度越来越快。
只见他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和身边人闲聊:“以前见都没见过哩,今天第一次见!不过种起来挺简单。”不仅参与掩埋菌种,马正吉也拿起铲子培土,想要将种植的每个过程都学明白、看清楚。
马正吉是村里的脱贫户,此前村里给安置了公益性岗位,每月能收入1800多元,虽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他眼见着一同搬来的村民生活越过越好,自己也有了增收致富的心思。刚巧赶上村里兴建了设施温棚,他前去村委会咨询后便对这件事上了心,“村干部说全程有技术员指导,而且投入的资金也能申请贷款,那还有啥愁的!”
村党支部书记蒙智明介绍,为了增强大家伙儿的信心,村委会邀请了大学的农业专家前来开展培训,并联合农业企业的技术员全程指导服务,同时以村党支部领办的贺兰县福盈旺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头试种,这才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这次我们从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里选了20位参与包棚种植。”蒙智明介绍,每栋棚的投入成本约为1.6万元至2万元,村委会积极帮助部分村民申请了小额贷款,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和马正吉的增收致富的想法一样,村民马小平希望通过学习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之前养羊,但这两年饲草贵,挣不上钱,家里大人孩子都生病,用钱的地方多哩,趁年轻多学点技术傍身!”
种大球盖菇,大家伙儿最担心的就是销路问题,蒙智明仔仔细细地将合同内容解释了一遍,“这一个棚产量大概是2000公斤,我们联系了企业全部收购,每公斤的收购价格不低于16元,所以大家放心种就行!”冬日里,乡村萧瑟枯黄,但广荣村的村民们却干得热火朝天,他们在今朝种下大球盖菇,期盼着3月份丰收的喜悦。 记者 梁小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