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宁夏之最”系列报道,打捞往昔记忆,检索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第一次”,一项项“宁夏之最”。在这些“独一无二”的故事中,体会时光,感悟变迁,在对过往的回溯中,观照当下。
老银川的第一栋居民楼建于1964年,旧址就在今天的文化路和惠民巷交界处西北角,银川市第十五中学(原老二中)西侧,建成后轰动一时,居住使用30年后,于1994年拆除。
银川第一栋居民楼。据《百年银川》(于小龙唐志军编著)
昔日“文化街居民大楼”的位置。记者 刘旭卓 摄
无人不知的﹃文化街居民大楼﹄
1964年,银川市第一栋居民楼开建时,钟声只有5岁,就住在这栋楼北边的平房里,直到结婚后才搬走。如今他已经62岁了,对那栋楼的记忆依旧很清晰,因为当年很多同学都住在这栋楼里,他经常去同学家玩。“当时听说要建楼房了,大家都跑去看,我们小孩子也去了。”钟声回忆,在当时来说,修建居民楼这事太稀奇了。73岁的老银川人张羽也对这栋楼记忆深刻,他说,当时只要一提“文化街居民大楼”,没有不知道的。
上世纪60年代,老银川的民居还是清一色的平房。在“文化街居民大楼”的北边,有十几排坐北朝南的平房,当时叫做“建筑新村”。1962年,张羽跟着父母住进了建筑新村。“我记得我们住的平房是土坯房,只有四个角是砖砌的柱子,其余墙面都是土坯,房顶是斜坡,没有瓦。”他说,可以想像,对于一直住着平房的银川老百姓来说,当得知银川要建第一座居民楼时,会有多兴奋。
让人羡慕的﹃顶配﹄
“文化街居民大楼”共有三层,因为原来的大楼已拆,如今我们只能通过照片了解它。钟声看到这栋楼的老照片时,连声说:“就是它,就是它!楼下这个水房我都记得很清楚。”据钟声介绍,这栋楼是个拐角楼,红砖砌墙,一共有四个单元,一层是商用,二三层是住家户。
“这栋楼现在看来挺简单,但当时可以说相当不错了。”钟声说,墙面是用石灰刷白的,地面是水泥砌的,窗框是钢制的,门是方方正正刷了漆的木门。当时的住房没有客厅,进门就只能看见一间屋子,饭桌、铁炉子、床、书桌等家具都摆在这一间屋子里。屋子也都不大,一般30平方米的算大的,小点的就十几平方米。现在看来很局促的空间,在大家都住土坯房的年代,石灰墙水泥地的条件,无疑是“顶配”了。
钟声的记忆中,这栋楼有4个单元,各单元之间不相通,但是同一单元的楼道是相通的,就像过去的“筒子楼”,同一个单元的住户共用一个公共卫生间,共用一个水房。各单元没有单元门,可以直接通往楼道,整栋楼也没有院墙,和周围街道是相通的。
居民楼里的生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条件很差,房屋都不怎么保暖。钟声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每到冬天,屋内特别寒冷,窗户会结冰窗花,包括“文化街居民大楼”,也是如此。
“当时虽说建起了大楼,但楼房里的取暖方式还是没变,用的是铁炉子,做饭也是用它。”钟声说,在楼道里,各家门前有一小块地方,是专门放煤球、煤饼子的。因为空间小,所以没有专门的厨房,各家各户都会拿着菜去水房洗,洗好菜之后再回到楼道自家门前或者房间里做饭。
“文化街居民大楼”
的一楼是当时的国营商店。张羽说,当时文化路少有商店,特别是从现在的鼓楼北街到宁夏体育馆这段道路内,一家商店都没有,因此当时那家国营商店真是方便了附近的居民。钟声和张羽说,那家国营商店分为两个区域,一边为烟酒百货区,另一边为特产、副食区。钟声至今还记得自己长大参加工作后,在这个商店门口吃荔枝的情景。“好像是八几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花了几块钱买了一大堆荔枝,和同事就坐在商店门口的台阶上剥着吃,可甜了!”钟声笑着说。
一九九四年大楼拆除
“文化街居民大楼”建起来的时候,全银川还没有几栋大楼。“一条马路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就是那时候的真实写照。钟声还记得自己上初中时,会约上小伙伴爬到这栋楼的楼顶,那时候他视野中的银川城,多是低矮的小平房,仅有寥寥几栋三四层的楼房。
在“文化街居民大楼”的老照片上,张羽和钟声都提到右下角的一间小水泥房,这就是当时的自来水房。这个水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为“文化街居民大楼”周围的居民们提供自来水。“我是家里老大,所以经常去那儿打水,一桶水是1分钱,可以付现钱,也可以‘划卡’。”张羽说,水卡是纸质的,盖着印章,上边有31个格子,打完一桶水就划一个格子。
张羽说,1964年“文化街居民大楼”建起来不久,在现在宁夏人民会堂的位置,又建起了宁夏第二招待所,也是一座三层的楼房。到了1967年,在文化路和文艺巷交会处,又建起了另一栋3层的居民楼。在那个年代,这些楼都是银川人眼中特别气派的建筑。1994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这栋“银川市第一居民楼”拆除了。在昔日的旧址上,建起了如今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银行的家属楼。
现在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张羽还很是感慨。他说,虽然今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当年那栋划时代的“文化街居民大楼”的气派,他永远记得。 记者 刘旭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