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岁的林月婵(右二)再次来到闽宁镇,受到热烈欢迎。
孙楠正在采访。图片由记者提供
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采集中心记者。从业9年来,她执笔为剑,行走在广袤的城市乡村,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暖心故事,一段又一段不凡历程。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一线,她以女记者独特的视角和细腻文风,长期在闽宁镇持续跟进采访了大量移民群众,以多维度的报道,呈现移民生活的点滴变迁。
2020年7月,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承载着总书记的殷切嘱托。1996年至2020年,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缚住贫困苍龙。《银川晚报》从多角度入手,既见证了闽宁携手改天换地的历史成就,也记录了一个个鲜活热忱的人物故事。06、07版上的这两位主人公,正是记者深入一线挖到的新闻“活鱼”。
林月婵:
24年,不变闽宁“山海情”
闽宁跨越千里演绎“山海情”
2021年初,一部讲述扶贫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热播。剧中的情节不是根据哪一本小说改编的,而是在宁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电视剧里,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西海固群众,为了生存拖家带口来到了闽宁镇。然而,告别了“贫瘠苦天下”的家乡,却迎来了更具挑战的日子……
1996年,党中央做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10月,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成立,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任组长。11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福建和宁夏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结成了帮扶关系,110个闽宁示范村由此诞生。战沙暴、通水电、建房屋、兴产业……在东西部协作的有力举措下,当地的移民群众和援宁干部专家携手奋进,开启了一场长达二十多年、跨越千里的山海情,在曾经风吹沙石跑的闽宁镇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壮歌。
“马得福”“白校长”“白麦苗”“林教授”“吴月娟”……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来自于生活中真实的原型。而我们的故事,就从电视剧《山海情》中,姚晨扮演的福建扶贫干部吴月娟的原型林月婵说起。
感受闽宁镇发展巨变
2021年9月的一天,一位已经76岁的老人,从福建乘坐飞机专门来到银川,第一站便直奔闽宁镇,她就是第一批福建援宁干部林月婵。因为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林月婵只能乘坐轮椅,但她还是坚持来到了位于镇中心的闽宁镇镇史馆。在展厅,面对着墙面上的一张张照片,老人久久停留,思绪仿佛被拉回了24年前的那一天。
“1996年10月,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成立了,我就负责率领扶贫工作组北上。”因为工作原因,林月婵走过很多贫困地区,然而,1997年3月,当她第一次踏上宁夏的土地,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农户家里连碗筷都没有,在灶台上挖几个窟窿,小孩子就站在旁边吃饭。”“村民们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在数九寒天的冷风中,排着长长的队等着收购自家的土豆。”林月婵说,知道宁夏这个地方穷,但是没有想到这么穷。
看着勤劳质朴的山里女娃,林月婵动起了劳务输出的念头,想让适龄女青年走出大山,到沿海地区赚钱学技术。于是,林月婵一边走村串户开导老乡,一边牵线福建的企业。终于,西海固93名女孩告别父母,踏上了福建务工之路,成为山区第一批走出大山的女青年。
回到福建后,林月婵还带来了组织制定的福建帮扶宁夏计划,开始在宁夏建立全新示范村——闽宁村。同时,一批批来自宁夏的劳务大军进入福建,学技术、长本领、开眼界,用辛勤赚回的钱带动家庭脱贫。
任职10年里,林月婵先后40多次来宁夏,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给在这里工作的福建扶贫干部打气鼓劲,协调解决困难,走村串户摸底调研。她向福建省委、省政府提交了详实严谨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井窖工程”“坡改梯”“移民吊庄建设”“希望小学”“吸纳宁夏劳务人员”等百余个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2007年,林月婵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对于宁夏扶贫事业的关心,对移民百姓的牵挂始终不曾改变。
今年当已经76岁的林月婵再次踏上闽宁镇,她探望了当地的老朋友——《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之一,闽宁镇第一批移民、福宁村原村支书谢兴昌。“上一次我们还是通过视频说话,这一次终于见面了。”在漂亮的农家小院里,两位老人紧握着手,回忆起曾经的过往。“我还记得当时你家里就只有一把锄头和铁铲两样家当。”“以前是钻地窝子、土坯房,现在盖了独门小院,配了全套家电,啥都有了。”
谢兴昌和移民群众生活的改变,让林月婵万分高兴。二十多年来,在一批批援宁干部和宁夏本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移民群众彻底告别了贫穷的日子,迎来了幸福的新生活。“5年前我来到闽宁镇时,还没有这么多楼房和酒庄,现在这里的变化太大了。”环顾这里的巨变,林月婵动情地说,“希望闽宁镇今后发展得越来越美丽,当地老百姓过上比现在更加富裕的生活。希望这里成为东西协作的榜样,带动更多地方更好地发展。”
■记者手记
致敬,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们
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困苦,只有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们。
从大山深处,到银川平原,从靠天吃饭,到勤劳致富,移民致富奔小康的历程,见证了“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蜕变。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东西协作,山海情深。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林月婵和谢兴昌们的共同努力下,闽宁镇这片热土,创造了一段段闽宁协作的佳话,生动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新征程,这种宝贵的品质必将激励一代代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书写更为精彩的华章。 记者 孙楠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