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首页 > 宁夏要闻
科技赋能让“智慧司法”落地生根
时间:2021-11-04  来源:宁夏日报
  雪亮工程、智慧安防、数字化法庭、网上立案、无人机取证、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察……近年来,宁夏政法部门以不变的为民初心,回应新时代司法供需之变,不断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现代科技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全面加强“智慧司法”建设,支持各项司法业务线上办理,让司法更便民,进一步激发了司法工作新活力。
  “一站式”法院:让正义提速 为百姓解忧
W020211103361828999349.jpg
  白娜进行设备日常维护。
W020211103361830444456.jpg
  白娜在工作中。
  “这是立案法官使用的立案材料智能回填系统,可通过当事人提交的材料从中获取立案信息,大大减轻了立案法官的录入工作量。”10月20日,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法院网络管理员白娜说。
  今年39岁的白娜,2010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西夏区法院工作。作为法院的网络管理员,她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全法院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案办公系统及设备日常维护,及时解决各类电脑、网络设备、办案系统软件等设备故障;维护和管理院内会议音视频设备,保障视频会议和其他会议的正常运行;维护和管理电话及电话录音设备,保障电话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及时为法官及书记员刻录电话录音;配合办公室采购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
  “白娜的工作看起来很琐碎,但我们的智慧法院却少不了她。”西夏区法院负责人介绍,正是有了像白娜这样的技术人才,西夏区法院的智慧法院建设才得以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些设备真的太方便了,还不用排队,不一会儿起诉书就打印出来了,省事又省钱!”采访中,正在体验西夏区法院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区的王女士说。
  白娜告诉记者,在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区的智能化诉讼服务设备,提供全天候不间断诉讼服务,打破了常规8小时工作时间的限制,为当事人、代理人提供了更为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的诉讼服务。
  “自助诉讼服务系统终端具有立案预约、预约阅卷、文书样式、开庭公告、网上缴费、文书签收等综合服务功能和诉讼引导、诉讼分布、窗口指南、工作流程等多种业务办理指引,能够为当事人自助诉讼提供更高效的智能法律服务,让老百姓打官司‘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白娜介绍,目前,西夏区法院已经建立以审判管理、执行流程、诉讼服务和政务管理为核心的综合办案办公平台,尤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以科技手段有效支撑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让诉讼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不打烊,同时深化移动微法院建设和应用,探索“无书记员记录”庭审新模式,上线银川市首家“法官预约系统”,并建成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系统,实现办案各环节网上办理、电子卷宗随办案进程同步网上流转、办案过程全程网上留痕。
  “宁夏法院始终坚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大胆探索司法大数据深度应用的新模式、新举措,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不断完善智慧服务、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管理,推动诉讼服务和审判辅助智能化,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让正义提速,为百姓解忧。”采访中,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宁夏法院把“智慧法院”建设作为推动全局工作发展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摆在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推进,部署完成了调解平台、移动微法院、跨域立案平台、律师服务平台等多个诉讼网络平台,基本实现了法院审判执行业务全面上网。2020年以来,宁夏各级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探索“指尖”立案、“云端”办案、“智慧”执行新模式,加速构建线上诉讼工作闭环,实现诉讼“一网通办”,让公平正义一触即达。截至今年年初,网上立案12706件、在线开庭1485件、电子送达50056次、网上调解68902次。(记者 张涛 文/图)
  天网背后的“火眼金睛”
W020211103361831385681.jpg
  孙峰传授徒弟视频侦查技能。
W020211103361831618669.jpg
  长时间紧盯着电脑屏幕的工作让孙峰的眼睛视力又下降了。
  外面阳光明媚、风清日朗,推开石嘴山市公安局大武口区分局孙峰视频工作室的门,里面窗帘紧闭,本就黑暗的办公室里,孙峰把头凑在电脑跟前,还用衣服将电脑屏幕和自己“罩”了起来,“这样才可以完全躲开光亮,将瞬间闪过的蛛丝马迹捕捉到,为破案找到有用的线索。”近日,该分局视频侦查民警孙峰说。
  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管理需要,越来越多的视频监控摄像头被布控在城市各个重要点位,利用“天网”“地网”布下了一张守护百姓安全的无形大网。而查找破案线索的侦查民警队伍中也随之应运而生,无一例外,他们个个都拥有“火眼金睛”能从天网监控系统收集到的海量视频中,揪出犯罪嫌疑人的身影,拼凑目标人物活动轨迹。
  孙峰就是其中一名优秀的侦查民警,他2004年进入公安系统,从一名普通的侦查员成长为办案能手,2011年被调到刑警大队,负责视频侦查工作。同样是侦查,与过去单纯运用侦查思维和方法完全不同,需要将侦查思维、方法和视频调阅有机结合,尤其面对信息化的办案环境,对办案民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侦查工作,他开始自学,一遍一遍地研读、分析、总结。三年后成为行家里手,在当年的“清网行动”中,孙峰警组抓获在逃人员的总数量占全局33%。
  “如果把破案比作缝衣服,那么视频研判就是穿针,把针穿好了,案件就破了。”孙峰说,视频侦查是实打实的“技术活”,必须做到“快、细、全”,必须做到“熟图、熟路、熟点位”,每个小区的方位、每栋楼的户数、每条街巷的位置、每个监控的辐射范围都是侦查民警最基础、最必须掌握的本领。
  2016年9月3日凌晨,正在值班的孙峰接到报警,称在大武口区四十栋菜市场路口有一名男子死亡,经过巡警现场调查系被殴打致死。通过查看现场外围监控,发现犯罪嫌疑人曾与一名女子在市场口买炸串期间与被害人发生口角,此信息迅速被反馈给出警组,及时联系派出所民警连夜到附近调取发案地监控。但出警组对发案地地形不熟悉,加之晚上监控点位拍摄不清楚,没能在监控中捕捉到犯罪嫌疑人的影像。得知这一情况后,孙峰立刻赶到发案地再次查看监控,经过排查,仅用4小时成功破获该起故意伤害致死案件,凌晨4时许,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表面上看,孙峰和同事们只是坐在电脑前盯盯屏幕,不用到处跑,没有多辛苦,事实上由于长期从事视频侦查,紧盯监控屏幕用眼过度,不少人的视力下降严重,遇到紧急案件,通宵看视频都是家常便饭,几个小时看下来眼睛又酸又涩。“现在每隔一个小时,我都会要求自己休息几分钟,必须保证注意力集中,因为打个瞌睡两三秒,就有可能错过重要线索,得不偿失!”孙峰说。
  熬成“熊猫眼”的同时,侦查民警们也练就了一双“鹰眼”。截至目前,合成作战室全体民警共参与破案216起,协助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35人、逃犯6人。“孙峰视频侦查工作室”利用视频侦查破案108起,寻回走失老人妇女儿童4名,找回群众遗失物品20起,总价值高达10余万元。如今,大武口分局改革创新,在指挥中心原有模式基础上,坚持“体制不变、机制先行”,不断完善“情报、指挥、勤务、舆情”一体化实战化运行机制,发挥网安效能、突出图侦优势、整合情报线索,推动实现“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取得一定成效,也为全市公安机关蹚出新路子。(记者 刘惠媛 文/图)
  社区“智慧矫正”布下“电子围栏”
W020211103361831861121.jpg
  对社区矫正对象引入VR教育。
W020211103361832289621.jpg
  向社区矫正对象普及智慧矫正工作。
  “不管啥时候,你们一定要遵纪守法,抵制诱惑,不能参与赌博这些违法犯罪活动,注意交通安全,千万不能酒驾醉驾……”近日,同心县司法局社区矫正警察罗永瑞对社区矫正对象挨个进行视频点验,特别对田某又进行了个别教育。
  社区矫正对象田某入矫时,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统一进行了心理测评,初步了解其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实施个别化矫正提供依据。刚入矫不久的田某因需提出请假外出申请,司法所审核后准予其次日外出,但当日社区矫正工作者就发现田某的定位异常,立即视频连线田某核查,确定其已外出到了银川市。由于田某无视监督管理规定擅自提前外出,司法所当即责令其马上返回,并给予训诫教育一次。
  今年以来,同心县司法局以创建全国“智慧矫正”为契机,全面铺开智慧矫正工作,依托指挥中心和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与司法所对接,并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同时,利用心理测评自助系统、引入VR教育等,实现矫正教育的智能化,让科技释放警力,助力智慧矫正中心建设。
  “过去监管社区矫正对象,主要靠主动报到、工作人员走访,了解和掌握其行踪和动态,对其是否离开法律限定的居住行政区划,有时不得而知,现在通过手机App定位,可实时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动态跟踪、远程控制和无缝监管。”同心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室负责人罗冰玉说,目前“手机+腕带”电子定位监管模式,解决了社区矫正对象请假外出监管难的问题,有效掌握了他们的行踪,防止脱管、漏管的同时给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务工提供了监管条件。
  “被矫正后,我以为无法外出跑车了,可把我愁坏了,一家老小吃喝和还贷款都成了问题,现在能够继续外出跑车,也解决了就业问题。”社区矫正对象罗某表示。罗某从事长途运输工作外出活动范围大、目的地不固定,同心县司法局在充分考虑罗某外出务工的迫切需求,结合其平时表现,准予请假外出,同时,司法所工作人员根据罗某每次出车的货运单目的地划定行动范围,实施“电子围栏”,24小时不间断监控,如果罗某偏离路线系统会自动报警,给监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同心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同心,像罗某一样从事长途运输工作的社区矫正对象最多时有20余人,依托指挥中心和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解决了外出的监管问题。同时,司法局也将交通安全问题纳入日常教育,积极引入VR设备,让社区矫正对象戴上VR设备进入交通虚拟场景,进行沉浸式的感悟体验,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动态化教育,多方面应用提高教育矫治的效果。
  下一步将依托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将“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系统接入社区矫正中心,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随时随地掌握矫正对象的信息,做到全方位监管;通过远程教育和心理辅导系统,对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和行为进行全方位、精细化、一站式教育矫治,实现帮教力量多元化、教育改造人性化;通过应用自助矫正终端,信息自助录入,进一步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记者 马忠 文/图)
  看,无人机正为公益诉讼取证
W020211103361832573461.jpg
  马易东和同事准备启动无人机。
W020211103361834950333.jpg
  马易东正操控无人机。
  打开箱子,取出飞行器,开启飞行器、遥控器、连接固定云台相机、观察周围环境、设置模式、推杆起飞……近日,在办理一起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时,永宁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马易东熟练地使用无人机取证。
  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专项检察监督活动中,永宁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发现,胜利乡110国道东侧、银巴高速南侧有部分土地露天堆积了大量粉煤灰,以及少量建筑垃圾等。“现场感觉一眼望不到边,用相机拍摄也比较模糊,无法知道堆放面积、污染破坏的情况,周围有没有水源地和重要保护设施等。”马易东说。
  随即,他和同事用无人机对目标物进行方位、概貌、重点部位及细节拍摄取证,再加上现场勘测,最后马易东确定,现场堆放面积达85.82亩,包括废弃砖块、木板、废旧铁架、水泥石块等建筑垃圾,以及杂草、枯树枝、煤灰等。此地紧邻贺兰山,为保护环境,永宁县人民检察院立即立案调查,并向胜利乡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随后,胜利乡政府对该区域进行集中整治,清理垃圾450余车,并由宁夏农垦黄羊滩农场有限公司负责植树6000余棵。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大多具有复杂性、长期性、隐蔽性等特点,致使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时会遇到追溯获取证据难、线索发现率低等难题。为此,我区检察机关近年来不断更新技术手段,把科技装备打造成助力公益诉讼案件的“取证利器”,其中无人机的使用更为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插上科技的翅膀。
  “以前办理公益诉讼案子,只能靠眼睛看、脚步量、用相机拍照,无法取得全景,如果周围有山有河,取证就非常麻烦。”马易东说。为提高公益诉讼案件取证的质量和效率,2018年,永宁县人民检察院购买了一套2万多元的无人机设备。
  “第一次飞无人机,是在黄河河滩地发现大面积堆放的垃圾,因为堆放的垃圾太高,现场无法勘查了解全部情况。”10月19日,马易东告诉记者,为了看清违法现场全貌,他尝试飞无人机,感觉特别紧张,因为买回来,只是无人机公司进行了简单教学,当时现场树木又多又矮,他的技术又不熟练,生怕把机子弄坏,只是简单地飞上去拍照、录像。有了第一次尝试,全景拍摄的画面让他感到很震撼,为了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更远”,弥补传统取证方式的局限,马易东参加了专业培训,并于2019年考取了“飞手证”,“证不好考,理论知识考试必须过90分,实际操作要运用环绕、定点飞行等拍摄,组成一个作品,合格才能过关。”
  “利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对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可以突破地形和空间限制,充分发挥拍摄面广、视野开阔、定位精准等优势,有效解决因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人工调查取证的问题。”马易东表示,无人机现在已经成为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取证的重要手段之一。(记者 杨超 文/图)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银川市直机关工委:以高标准党建
  •  宁夏明确集中隔离人员和防控区域
  •  11月3日起 宁夏政务大厅暂时停止
  •  11月4日0时起利通区这些地方解除
  •  宁夏交通人驻守“北大门”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隆德:千秋为卷 山水作答
    隆德:千秋为卷 山水作答
    哈巴湖的胡杨“醉”秋天
    哈巴湖的胡杨“醉”秋天
    宁夏人物
  •  王俊艳:忠诚履职诠释公平正义
  •  蒋儒龄:把科技论文写在海原大地
  •  李学峰:驻村书记在基层就是要奉
  •  杨振雄:用党建之光照亮乡村振兴
  •  杜万顺:努力做自然资源的守护者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