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不再靠天、打工不用漂泊、孩子上学不需翻山越岭、公交车通到家门口、水冲式厕所替代了脏乱差的旱厕……
对于生活在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群来说,党的易地搬迁政策,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出大山,也“搬”出了新生活。
做实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
20世纪80年代,宁夏在全国率先吊庄移民,历时30多年,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搬迁,累计搬迁移民123.26万人,占目前全区总人口的17%,占全区农村人口的30.6%。100多万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拔掉了穷根、换掉了穷业、改变了穷貌,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何做实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自治区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意见》,聚焦“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政策性移民,以人口规模8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区为重点,围绕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全力抓好产业就业帮扶、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健全保障体系、推进文明建设6个重点,突出重点、靶向治疗、精准施策、整体推进,使移民安置区产业发展、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文明建设、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自治区建立了领导包抓工作机制,对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4个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个移民工作重点县(区),由自治区省级领导同志负责包抓;对1000人以上的261个移民安置区,分别由省、市、县、乡一对一包抓,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产业“红利”改变移民穷日子
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是典型的“耕作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致富难”地区。
2017年,半子沟村整体搬迁到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搬来的移民发现,这里的条件比老家好太多:新建的居民区白墙灰瓦,宽阔的马路直通家门口,自来水从水龙头里哗哗流出,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净水厂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这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看到了希望。
每天一大早,50多岁的村民马永林便等候在村头,在劳务经纪人的带领下到周边打工。
“家里的5亩地流转了,我这50多岁的人还没到该歇下来的时候,可老伴有残疾,外出务工收入低离家远,不方便照顾生病的老伴,真是两头为难。”马永林说,如今在劳务经纪人的带领下,我在周围搞绿化,给树浇水,铺草坪,活儿不累,一天能挣100元,“祖祖辈辈希望过上城市生活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
劳务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润丰村把外出务工优秀代表培养为农村劳务经纪人,带头联系对接用工单位,为务工人员找门路、找信息、找岗位,带动更多人外出务工。目前,该村培养劳务经纪人15人,带领320多位移民外出务工,实现年劳务收入1200万元。
易地搬迁,不仅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润丰村以“村美、人和、兴业、家富”的思路,依托优势农业资源,用产业项目带动移民就业务工增收致富,通过定向培训、订单式输出,建立稳定的劳务关系,形成长期固定的收入来源,帮助移民铺设就业路。
除了劳务产业,润丰村整合扶贫资金和合作社自筹资金建设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园,建成设施温棚113栋,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鲜食葡萄、樱桃、吊瓜、西红柿等瓜菜,并在市区开设消费扶贫直销点。仅此一项,2020年实现产值520万元,解决就业92人,本地临时性用工达5000人次以上。同时,该村引进利思集团投资建设田园蜜语生态园,去年5月1日开园营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年带动用工1.2万人次,增加劳务及经营收入140万元。
如今的润丰村,发展潜力满满: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现代标准化的设施温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一项项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铺就了润丰村的致富路。
8月21日9时,记者在设施温棚里见到马发奎时,他已经和媳妇在棚里干了2个多小时的农活。
搬到润丰村后,马发奎承包了2栋大棚,种植小吊瓜、西红柿和黄瓜。指着满棚青中泛红的西红柿,马发奎告诉记者,上一茬他种的小吊瓜,两个棚卖了6万多元,这茬西红柿1个月后就能上市:“去年我的两棚西红柿卖了7万元,就目前的市场行情看,今年不会比去年差。”
易地搬迁彻底让马发奎告别了大山深沟,住进配套设施完善、舒适宜居的搬迁安置房:“再也不用担心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的问题了,这里的交通、看病、买东西都方便,日子也有了奔头。”
“一年下来我们两口子收入不错,如今家里天然气、壁挂炉、太阳能、互联网一样都不少,去年还买了小轿车。”马发奎说,从大山中搬出来,改变了他的一生,不光自己眼光不一样了,孩子的教育也跟上了,“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孩子们都培养着考上大学,走到更远的地方。”
稳定就业鼓起移民“钱袋子”
让移民走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让他们安居乐业、致富有路才是根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区在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同时,高度重视微工厂在移民安置区发挥的重要作用,把加工企业建到村口,把就业岗位送到门口。
“以前在如意服装厂打工,每天要坐班车去上班。早上出门前做好了饭,中午老人、孩子热着吃。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服装厂,中午能回去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吃上热乎饭。”在菲娜尔姿(宁夏)服装有限公司打工的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5村的周晓琴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说,这边比老家好太多,在老家时由于山里没什么产业,丈夫一年中多半时间都在外地打工,挣的钱勉强够一家人用。周晓琴则被“拴”在家中,做家务、看孩子成了她生活中最主要的事。她曾以为,自己这辈子只能这样过了,没想到走出大山后,如今成了一名产业工人,“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顾到家,在家里‘说话都硬气了!’”
“以前没见过电动缝纫机,刚到车间打工时,我连碰都不敢碰,现在我们做的这些漂亮的公主裙、童装小礼服,全部都出口国外。”周晓琴说。
一直在银川某餐厅打工的杨冰,妻子去年生了一对双胞胎,为了照顾家,他回到村里在服装厂做裁剪工,一个月3500元工资。
孩子刚满1岁5个月,杨冰的媳妇马从雯就随他到厂里打零工,负责贴吊牌。“刚开始不熟练,一天能挣100多元,这干了10多天后,1天可收入200元-300元,孩子的奶粉钱我自己就能搞定。”马从雯笑道。
村头车间不仅帮助不便外出的妇女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也为冬季工厂停工返乡的村民填补了就业“空档”期。
走进滨河家园4村麻编手工坊,10多位村民围桌而坐,一边做“麻活”,一边拉家常。
2017年,银川市美术馆在月牙湖乡滨河家园4村开展文化扶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璟决定将非遗手工麻编技艺教授给村民,让留守妇女依托传统手工艺实现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在张璟的帮助下,村民们很快掌握了麻编基础的编勾技法,编出的杯垫、地垫等简易产品,被张璟定期收购,再经过上色、去毛、除味等精细加工,进入销售环节。
“麻编也能挣钱!这在以前,我们村民说啥也不信,如今靠自己的双手,麻编竟成了我们的‘提款机’。”村民周凤琴一边织着毛活一边与记者闲聊,只见她钩针上下翻飞,不一会一只“小羊腿”便完成了。
61岁的周凤琴腿做过手术,不能外出打工,自从有了这麻编手工坊她便成了这里的主力军:“ 麻编不累人,在家带孩子、看电视、串门子都能编,产品质量合格就能拿到钱。1只小羊不到1个小时就织好了,1只羊腿1元,1个羊头2.5元,一只羊耳朵0.7元,1个月下来轻松就能挣到1000元。”
麻编手工坊的负责人虎海霞告诉记者,在这里打工的村民最大年龄75岁,按照计件支付工资的方式,面积越大、图形越复杂的作品“含金量”越高,村民们从一天编一两个杯垫(2.5元)到现在一天编20多个,有的还可以编织尺寸更大的地垫和背包、收纳筐等。
“守着家、看着娃、编着麻,这是村民自己编的顺口溜。”虎海霞说,麻编为村民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目前稳定就业50多人,月工资从二三百元提高到了六七百、甚至两千多元,“每每领到工钱的时候,村民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是任何人都模仿不来的。”
社会融入让移民提升幸福感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旺,又要颜值高、内在美,多管齐下才能相得益彰。” 自治区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说,大规模易地搬迁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并非“一搬了之”,易地搬迁对贫困移民是新生也是考验。既需政府大量投入,更需移民转变观念,从故土难离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步入新发展阶段,一个个移民安置区,纷纷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确保移民致富更可持续。
8月22日,记者来到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经过一个多月的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中规划的污水管网投入使用,相邻的几家民宿把后院打通,溪水潺潺、曲径通幽,各家各户的烧烤区、儿童游乐区成为共享空间。一排排红瓦灰墙的民宿坐落村道两旁。每家民宿门口的门牌上,均设有“智慧民宿”的二维码,扫描后可以了解相关信息。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当地美食,还能体验航模比赛、果树认领、采摘等。
“我们村是移民村,全村3800多人,来自西海固20多个乡镇。”永新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彬回忆,“那时到处是荒滩,吃饭碗底都是沙。国家免费给每家每户发放树苗,在大家的精心管护下,这才有了今天的绿树成荫。”
如今的永新村,放眼处皆绿,风起有花香。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一派忙碌的田间地头,从昔日的黄沙滩到如今的生态旅游村,永新村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环境好了,村里的柏油马路通到了高速边。村两委班子经过商讨,最终确定了“民宿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的发展思路。
2018年,永新村开始发展民宿,历经三轮改造提升,如今已经发展到60家,还建起游客集散中心。今年以来,全村民宿收入80余万元。
记者来到14号民宿,院外院内环境干净雅致,村民杨礼正在菜园里摘红辣椒准备做饭。他告诉记者,除经营民宿外,他还种着7.5亩玉米,一年下来收入三四万元:“儿子与儿媳忙着他们的营生,我和老伴经营民营,一家人都有事做,日子过得充实。”
“去年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5元,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比去年增加15%。”李文彬自信地说,经济发展的同时,永新村还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改善村容村貌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措施。
李文彬告诉记者,搬迁之初,移民群众之间相互不了解,村级组织建设相对滞后,乡村治理一度面临巨大挑战。
“院子外面不放乱七八糟的家伙什儿放啥?扔个垃圾还有这么多讲究?”面对村民的抵触情绪,村干部带头行动,对乡村公路沿线两边乱堆乱放、枯枝杂草、建筑垃圾及其他废弃物等进行全方位的清理。
“刚开始确实有些不太理解,看着村干部老是在那扫垃圾,大家心里也不落忍,也开始主动把自己院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村民李雪兰说。
近几年,村民手里有了钱,许多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回新鲜血液,加之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积极融入村集体事业之中。今年以来,永新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美丽村庄建设,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植绿增绿护绿、勤俭持家、厉行节约。同时,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六个先锋”示范户和“最美庭院”评比,设立“积分超市”带动村民参与社会治理……通过一系列文明实践,永新村不仅让外地游客向往,更成为乡亲们珍视的幸福家园。
“现如今的永新村,红瓦白墙,绿树掩映,村民笑口常开,美丽村庄开门迎客。”李文彬如是说。
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农家院落。
在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的大棚里,村民马翠花在给西红柿“喷花”,稳定坐果率。
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4村麻编手工坊,村民用麻制的线钩织动物摆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