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网传,江苏徐州睢宁县有个婴儿气管异物,但因为没有核酸检测结果,被医院耽误救治,不幸离世。而徐州最新的官方通报显示,孩子离世与核酸检测无关。
通报称,4月29日晚,孩子因为喉咙卡住异物,到睢宁县人民医院就诊,医院接诊且实施急救,但因孩子病情较重,医生开具了转诊单,在孩子入院一个半小时里,先后六次和家属沟通,终于在五个小时后转诊到了徐州新健康医院。不幸的是,就在专家会诊后,孩子还是走了。
通报里有一点很重要——没看到核酸检测结果之时,县医院已经做了急救处置,也给孩子和家属做了核酸采样,从接诊到转诊,可以说该做的都做了。但最终,因为医院与家属沟通不畅,告知不到位等原因,县医院被警告、降级处理,接诊医生暂停执业,县卫健委党委书记警告处分,县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被免职。
这个处理结果让很多网友觉得蹊跷,认为是家属迟迟不愿转诊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医院既然没有做错,那这样处理就过于严厉了。
从事件到声音,都反转了。但是再想一想,家属为什么不同意转诊?似乎这种情况也并不鲜见。客观原因一般有二:转诊不方便、医疗费用高。尤其对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家庭而言,考虑最多的就是以上两点。
至于主观原因,大多情况下是一种侥幸心理,认为目前没啥事啊,病情被夸大了,医生是在吓唬人。疾病有演变规律,医疗专业也有其特殊性,在知识不对等的情况下,很多患者及家属很难准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加之医患间信任度偏低,从个体经验出发所做的选择就没那么理智了。另外,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是相信所在的医院就能治,尤其那些已经代表了当地较高水平的医院,一旦说出需要转诊的话,总会被认为在推诿,这种心理同样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值得深思。
患者及家属是否决定转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是否对病情充分告知。有质量的医疗沟通,才是避免误判、减少医疗纠纷的最佳办法。出于这一点,徐州处罚医院,成立。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