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人都在说,如今生意不好做了,但近期银川仍然有不少小店小铺开业了。这可以理解为市场正常的新陈代谢,也可以理解为市场应对挑战的自我代偿。而国务院也同时公布了一系列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的举措,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
为何决策层格外重视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帮扶?原因在于这些市场主体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群体,但又在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在每一天里,我们自家小区门外的早点摊,特色地方美食店,品牌饮食小店等小微企业,都在服务大量的消费者。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而言,不是太关心消费升级,而是更加关注日常生活消费,具有品质的廉价服饰、美味小吃、快消商品,更能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而这也成为市场在遭受疫情冲击后,一次基于现实选择的自我调整。
在银川,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始终是解决就业、促进增收的主要力量。一个早点摊可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一个奶茶店可以让学生勤工俭学,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吃店可以带来高工资。这都是日常消费和人口聚集带来的红利,也是稳定就业、降低创业成本的必然选择。
近日,银川某商业地产管理企业,开始收回自己的写字楼物业,准备重新调整之后,作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集中平台。在该企业看来,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这些个体户和小微企业越需要扎堆,也越需要高效率的信息共享,并以灵活的创业模式为上游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这些新开业的小店小铺,和写字楼里的个体户,一起完成了商业区域的迭代升级,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毕业季提前加固平台、筑巢引流。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观察银川第三产业的发展时,可根据个体户的流向发现一些端倪:个体户都去了哪儿,他们更愿意在哪里开店,他们更关注什么领域的创业项目,把怎样的新点子付诸行动了?
银川作为首府城市,当前在经济发展中一方面要为重点企业强筋健骨,另一方面要为小微企业个体户疏通神经末梢,哪个方面都不能失焦,哪个方面都需要重点关注。真正把纾困与鼓励政策落实到位,打通相关部门的信息壁垒,为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服务,才能让这个刚刚开始的夏天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向前的力量。 皇甫世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