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博客评论 > 博客评论焦点
小学生学做饭到底有必要吗
时间:2022-05-09  来源:银川晚报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特别提出,“在5~6年级,烹饪与营养方面,学生要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午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了解不同烹饪方法与食物营养的关系。”类似这样的课程标准引发关注和热议。这一课程到底如何实施?达到怎样的效果算合格?会不会增加家长的负担?
  观点一
  学校教做饭挑战不小
  将学做饭纳入中小学课程,的确是一件好事,这对现在学生“五谷不分”的现状有一定改善作用,可避免学生成为生活上的“巨婴”。但要教怎么做饭,对学校来说是一场不小的挑战。
  首先就是硬件设施,做饭肯定少不了灶台和锅碗瓢盆,还要有一定技术水平的老师。固然老师可以定期从职业学校或者社会培训机构中“借”,场地也可以在使用的时候租用,但这些对学校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在课后,有可能和现在各种手工、绘本等作业一样,孩子旁边站,家长上手做,最终成为家长们的“噩梦”。其次,在没有“指挥棒”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这门课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像十几年前的体育课一样,因为在升学考试中作用不明显,因此平时体育老师经常“生病”,其他课程老师随意占课。
  所以说,这门新课设置的初衷是毋庸置疑的,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教学方案,让劳动课能真正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为孩子和家长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吴戈
  观点二
  被忽视的第二重,你知否?
  劳动节刚过完,劳动课来了,课程标准里最亮眼的俩字是“烹饪”。注意啊,烹饪可不仅仅是煮饭。虽说分学段列出了一些家常菜任务,可再往后看,还有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等内容。这应该怎么理解呢?
  这门课的设置,第一重目标为生存能力、健康饮食、幸福生活。2016年,《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发布,开篇就列出了“认识食物,学会烹饪,提高营养科学素养”,也就是将营养知识融入生活,且教孩子惜食物、懂礼仪、表达个性、树立自信……这些外延更广,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获得感等等,不正是素质教育吗?
  第二重,文化之传承。古人讲“治大国如烹小鲜”,足见“烹”中学问多大。我们如今享受着外卖、各类预制品的便捷,一日三餐匆匆忙忙,谁还顾得上川鲁粤淮扬?不是说非得吃那么讲究,而是说这些本就是生活。中国饮食文化底蕴深厚,大致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即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哪样与生活脱得了关系?现在,很多部分缺失了,所以才要以课程来补,让它成为习惯、融入意识。
  有趣的是,说到让孩子学做饭,家长们第一反应是“回家视频交作业吗?别给我找事儿啊”。你看,这是把“烹小鲜”当成负担了呢,都不愿教、不愿陪,已经够说明问题了。或许这劳动课,该是给孩子和爹妈一起进补,补上缺失的精、美、情、礼。刘薇
  观点三
  衔接职业教育的有效准备
  教学生做饭列入劳动课程,这可太有必要了。不管以后学生从事什么职业,做饭都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此外,将包括做饭在内的劳动课程在学校里广泛开展,能让学生们对劳动的理解更深刻,职业教育的概念也才能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为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做好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会学生学会包括做饭在内的劳动课程,这本身就是在帮助学生找到和培养兴趣。不少小学生老是坐不住,动手能力却很强,这也是其兴趣所在。学校提供学做饭在内的劳动课程,让学生有了学习和动手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就业能力。
  再有,劳动课程也是衔接职业教育的有效举措。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点,在于培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劳动课程,教会学生烹饪做饭,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学习做饭,让学生养成爱动手、勤动手的习惯。职业教育需要学生们上手实操,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劳动实践的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此外,这有利于形成劳动光荣的氛围。劳动光荣不能仅限于飘在空中的口号,如果能在学生群体中间形成人人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影响的会是一代人。只有同龄人之间的普遍认同参与,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热爱劳动也才能变成真正的行动。周志翔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宁夏高标准农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进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彭阳:旱作梯田美如画
    彭阳:旱作梯田美如画
    绘就生态美丽画卷 不负青山不负人民
    绘就生态美丽画卷 不负青山不负人
    宁夏人物
  •  返乡青年刘朋鑫:让家乡枸杞“红
  •  倪联新:蔬菜大棚里走出的全国劳
  •  董川:行走在好汉峰
  •  马建乡: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  王刚:期待民生项目早日完工惠及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