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教育免费,自从国家实行9年义务教育以来,这个话题并不稀奇。可要说实现15年教育全免费,就不免让人有些咋舌;如果再加个前缀“地处贫困地区”,恐怕就更让人难以置信了。
还别不信,这件事真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地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泾源县,每年都拿出财政收入的10%助力教育事业发展,今年更是将免费教育延伸至学前教育。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泾源县在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形成了“3+9+3+3”(3年学前幼儿教育、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及3年中职教育)助教体系,更实现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无差别、普惠性的15年免费教育全覆盖(见本报10月25日报道)。
15年免费教育,这得需要多大的一笔财政支出啊,这让人不得不佩服泾源县的魄力!要知道,2015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刚刚超过4%。一年拿出财政的10%用于教育投入,即便是相对发达的地区,都会有些吃力,更何况是泾源这样一个贫困县。
不过,恐怕一些地方对此并不完全认同:何必呢,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教育这样不显山不露水的地方,还不如去修修路、盖盖楼,显而易见,不是更好?
话虽如此,但在笔者看来,泾源县这么做,是在民生投入上自有一笔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于公,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性提高的有利措施;于私,是改变人生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虽然从短期看来,在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也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地方,“面子”工程似乎永远资金充裕,而相比之下,教育、民生、水利、防灾这样事关百年大计的投入却总是“捉襟见肘”——但从长远来看,现在的“舍”,才能换来将来的“得”。长时期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既可以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地区公民素质,同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引擎之一。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持续的高水平教育投入。早在2000年前后,绝大部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占其GDP的比例就已超过5%。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极大地支撑了国家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劳动力。2012年,OECD国家25岁至34岁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占比约为40%,挪威、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韩国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早在1986年,其教育财政投入就占到了GDP的3.9%,1995年则达到4.2%。
瞧见没?与之相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相比,与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相比,我们在教育上的投入,不仅不能算多,恐怕还远远不够。而且,毫无疑问,在教育上投入再多都不嫌多。
就此而言,泾源县真是有先见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