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中宁县红宝农贸市场空地上堆放的垃圾,一个星期内被清理完毕;11月,困扰大战场镇马莲渠村村民的水渠流水不畅问题将被解决……这些民生难题的曝光及解决均源于一档名为“中宁问政”的电视节目。
这是《宁夏日报》9月3日的一则报道。看到这儿,笔者想起:前不久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宁夏,群众举报里除了一些“老大难”问题,还有被认为是“鸡零狗碎”的问题,诸如烧烤摊污染居民楼等。
空地上的垃圾、扰民的烧烤摊……似乎不算什么大事儿。可是,要么上了“电视问政”,要么被举报到中央督察组,可见这些“小事”“琐事”,对当事者来说,就是大事。所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不就是从那些看似细微处想公众所想、急公众所急吗?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群众还是企业面临的很多难题,往往是具体的、细微的,是与“柴米油盐”同级别的“琐事”。可能只是某项整体性工作中的一个细节,也可能只是某个多部门协作完成的工作中的一个环节。然而,恰恰是这样的“细节”“环节”,却是群众最迫切要解决的“大事儿”。
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一次讲话中说,“我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来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 “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若把民心比作载舟之水,也得滴水才能汇聚成海洋。政府机关的服务水平、办事效率、形象作风,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能否办好群众面临的一桩桩“小事”“琐事”上。办好了,才能日渐积聚起公众的满意和支持。反过来,若是看不到“小事”、看不起“琐事”,觉得不值一提、不屑一顾,甚至当群众或者企业心急如焚地上门求助时,还无动于衷、敷衍拖延,甚至摆出一副“你反映你的,我不作为我的”的姿态,群众怎会不敬而远之?“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前车之鉴并不少。
当前,我区正在开展深化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公众打分的依据是什么?不见得是机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短期长期规划等“高大上”的内容,更可能只是某次办事时工作人员的脸色、口气好不好,办事效率高不高,是否得到满意答复,办事过程顺畅与否等等。一句话说得到不到位、一件事解决得及不及时,“细枝末节”见真心,就是这么简单。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将心比心,对服务对象的疾苦、困难多一点儿感同身受,也就多一些积极主动。(张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