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显示,2016年1-11月商品房成交金额达到了10.2万亿元,同比增长37.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销售面积13.58亿平方米,刷新了2013年全年的13亿平方米历史记录。
据上证报记者统计,今年全年合同销售金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的上市房企将超过10家,中国房企的“千亿之年”已然来临。
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表示:“今年明显可以看到,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一些变化,大企业异军突起,产业集中度更加提高,而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在下滑。”
过去两年来,万科、恒大、绿地、碧桂园、万达、保利、中海等7家老牌房企牢牢卡位,中国房地产“千亿俱乐部”一直没有扩容。从今年前11个月销售情况来看,融创和绿城分别以1303.8亿元和1028亿元已提前迈入千亿行列;华润置地、金地集团(12.780, -0.06, -0.47%)分别以990.1亿、932亿战绩逼近俱乐部大门。
老牌千亿房企则更为剽悍。恒大和万科今年前11月的销售额双双突破3000亿元,紧跟其后的碧桂园也在12月中旬成功跻身3000亿层级。
对于部分房企较劲销售排名现象,万科总裁郁亮对上证报表示,排名是公司经营的结果,而不应是公司经营的目标。经营公司就像跑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关键不在于短时间内的冲刺。企业之间的竞争到最后比的不是体重,而是肌肉、肺活量、耐力这些健康指标。
杠杆之年
今年楼市的火爆,已不是简单的刚需和改善需求被激发所能解释,这是一场越来越多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添加杠杆的金融游戏。今年以来,家庭住房交易杠杆率、按揭贷款还款负担率、开发商开发贷和公司债及有息负债率均猛增至历史高位,真可谓“杠杆上的楼市”。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2016年火爆地产销售是彻头彻尾的金融现象,源于居民拼命加杠杆买房。从居民买房的贷款杠杆率来看,2013年的贷款占比仅为1/3,而2016年的贷款占比已经超过50%,意味着居民购房杠杆率超过50%,已超过美国2007年峰值。
“月供比(月还贷金额/月收入)是观察居民买房杠杆率的最直观指标。”有地产界人士如此说,此前,全国月供比在30%左右,但今年楼市火爆之后,一线城市的月供比已经飙升至80%以上。
更有甚者,竟然出现首付贷这种超高杠杆现象。
据悉,今年以来,在部分城市房价快速上涨过程中,一些机构以所谓的金融创新产品做幌子为资金缺乏的购房者加杠杆。市场外借助中介机构和P2P等互联网平台首付贷、过桥贷、场外配资、众筹购房等一系列金融杠杆配资业务一度如火如荼。今年8月首付贷被公开叫停,但此后又披上“消费贷”、“小额贷”的马甲继续在房地产市场出没。
“今年以来房地产过度金融化,金融过度房地产化的现象很明显,这很值得警惕。”中城投资总裁路林如此说。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一份《资产泡沫专题报告》中提及,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看,部分银行规定对全国前20名的房企,融资比例不超过土地成本的60%,其他房企则不超过50%。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房企开发投入的自有资金已经越来越少,甚至自有资金比例仅为10%,房企高杠杆现象明显。
背靠大树、市值不足百亿的信达地产是激进拿地的国企“典范”。自去年下半年起的一年里,信达地产先后取得广州天河、合肥滨湖、上海新江湾城、深圳坪山以及浙江杭州等地的多个地王项目。其中,仅今年5月底到6月初的一周之内,信达地产就在杭州和上海以181.23亿元的总金额拿下两块“地王”。而信达地产三季报披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销售额合计仅115亿元,他如何撬动价值数百亿的地王项目?
民企的激进典型是融信中国。据中原地产统计,截至12月8日,融信中国今年通过招拍挂共拿地16宗,拿地总价405.5亿元。尤其8月该公司在上海以110.1亿元拍下上海中兴社区地块刷新上海单价、总价两项地王记录,让这家名不见经传的闽系房企声名鹊起。而融信中国今年上半年实现合约销售收入仅132.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