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0日是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仍处于严寒时期,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常有寒潮、大风天气。对体虚年老之人,若稍不留意容易使旧病复发或增添新病。大寒节气的养生要点有哪些?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晶为我们进行了介绍。
防寒保暖不可忽视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阳气,晚起是为了养阴气。另一方面古人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除了防寒之外,还要防风,衣着要随天气变化增减。
吴晓晶表示,由于大寒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的热量也随之增加,所以应摄取一些脂类热性食品,并配合药膳来对身体进行适当补益。中医认为,羊肉、桂圆、韭菜、核桃、小米等食物具有温阳益气的作用,适量多吃可提高御寒能力。俗话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冬天吃姜,正合适,推荐喝姜茶,用姜水泡脚。因为姜味辛辣,可以在体内产生热气,祛除冬季的寒气,可预防感冒等常见疾病。
胡萝卜、地瓜、莲藕、大葱、土豆等根茎类蔬菜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冬天经常食用也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大寒时节还应注意忌食生冷黏腻之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驱寒扶阳可艾灸
中医养生学认为,艾灸是最有效的扶阳方法,尤其在三九天期间进行艾灸,不仅能驱除寒邪,温养经络,培元固本,还能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大寒节气适合艾灸保健,常用的穴位有关元穴、中脘穴和足三里穴。艾灸操作简单,选好穴位,将艾条燃着端悬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3~5厘米,灸治时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灸10~15分钟。注意,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一旦出现头晕、眼花等晕灸感觉,要立即停灸。艾灸时若有明显的灼伤感,可根据热感适时调整距离,以免灼伤皮肤。
辛温发散食物可适当吃
“大寒时节天虽寒,但也是由冬到春的过渡时期,饮食起居应顺应季节的变化做一些调整。大寒时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平日可多食用些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等。饮食中可适当增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具有辛温发散的食材包括生姜、大葱、花椒、辣椒、紫苏叶、桂皮等。”吴晓晶建议。
另外,大寒时节,阳气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更不宜刻意进补,要逐渐开始向清淡饮食转变了。冬天,有些人羊肉等温燥食物吃多了,可能会出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上火症状,便想吃些冷冻食物缓解内热。但其实,进补后如果出现内热,并不适宜直接进食冰冻或性味特别寒凉的食物,而应吃些清润或滋阴清热的食物,如银耳、梨、甘蔗、百合等。
养阴宜心平气和
中医认为,人体背部乃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大寒时节气候寒冷,但阳光充足时,也可出门走走,晒晒太阳,有利于补益阳气。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时有雾霾,常会让人们的心情受到影响,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因此,此节气中要注重精神调养,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避免过喜或悲伤,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改变情绪低落的方法还包括运动,比如可以快走、慢跑、跳绳、踢毽子等。但大寒时节的运动还应注意循序渐进和运动强度,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
大寒暖身茶
橘桂姜茶:橘(陈)皮、桂皮、生姜、茶叶适量代茶饮。橘皮可行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桂皮可温肾壮阳、暖胃祛寒、疏通经络;生姜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此茶可温中散寒,行气健脾。
黄芪红茶:黄芪15克,红茶3克。把黄芪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约15分钟,然后放入红茶继续煮5~8分钟即可饮用。黄芪味甘性平,具有调和脾胃、润肺生津、祛痰、补气生阳的功效。黄芪与红茶同煮,非常适合寒凉的冬季饮用,可以暖身生阳、预防感冒。 记者 刘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