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糊饽。
对于许多银川人来说,炒糊饽这道菜并不陌生。它看上去有点像外地的炒饼丝,但配料和口感上都略有不同。其中的饼丝软硬适中、吃起来有点糊糊的,但又不失筋道,是碳水爱好者的最爱。在银川一家美食城里,就有着一家开业30年的店,店里的炒糊饽历经两代传承,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口感。
银川第一家炒糊饽店
位于这家美食城的店叫做三益轩。一听到这个名字,老银川人肯定觉得亲切。没错,它就是原来在南门车站的那家店,这家店的碗蒸羊羔肉也很有名,但今儿我们只谈炒糊饽。
什么是炒糊饽呢,“糊饽”其实是一个方言词,意思就是切成一条一条的饼子,炒糊饽顾名思义,就是把切成条的饼子加上配料,炒制而成的。炒糊饽的来历众说纷纭,但银川的第一家炒糊饽店却是来自同心,是一个名叫买俊三的人于1994年开的,也就是最早的三益轩。
后来,买俊三先后收了大批徒弟,自己的儿子也传承了这门手艺。这批徒弟学艺有成后,不少人也开了店,三益轩得以开枝散叶,在银川有了多家分店,其中美食城里的总店由买俊三的后人继承。
炒糊饽好吃有讲究
三益轩的炒糊饽之所以受到欢迎,和其独特的口感有着很大的关系。它的配菜丰富多样,和切成条的饼子一起炒制后,会让饼子外面有一种糊糊的感觉,但饼子本身又柔软筋道,加上香、辣、咸、鲜等多种味道的融合,吃起来特别过瘾。
三益轩总店的老板买先生说,炒糊饽要先把饼子烙到半熟,切成条,再加上来自同心的黄牛肉以及葱、辣椒等一起煸炒,最后加入肉汤,大火收汁后就成功了。
炒胡饽要想好吃,饼子是关键,不能太糊,也不能太硬,这不仅对炒制的大厨有很高的要求,对原材料要求更高。因此,三益轩总店的原材料都是精挑细选的,有长期的供货商合作。“炒的手法、火候、放料顺序等,都是有讲究的。”买先生说。
把情怀传承下去
作为一名80后,买先生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父亲学做炒糊饽,使得他早早就下定了决心,要把家里的手艺传承下去。如今,43岁的他接过了父母的衣钵,在坚持三益轩炒糊饽老味道的同时,把这家店打理得井井有条。
从父母开店,到自己管事,31年来,买先生从孩童变成了几个孩子的父亲,那些过去常来的食客也都经过时间的沉淀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这些人来到店里,还是会要一碗炒糊饽。
“这么多年来,我们家的炒糊饽味道始终不变,就是为了让老顾客都能找到自己年轻时吃过的味道,到了我这一代,也会把这个老味道传承下去。”买先生说。记者 吴璇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