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大棚里忙碌。
挖坑、栽树、填土……走进永宁县杨和镇东全村名特优新农产品孵化创业园,村民们正将一棵棵“美早”樱桃树栽进地里,期待挂果后有个好收成。另一边,草莓大棚中,“香野”“红颜”“妙香七号”等品种到了成熟采摘季,红彤彤的草莓被打包装好,等待运往市场销售。
温室大棚中热火朝天,东全村重度残疾人纳文明的微信上也响了起来。“棚里有时缺人手的时候,就会在微信上通知我们过去帮帮忙。这不,消息来了!”纳文明告诉记者,由于身体原因,自己始终没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待在家中。2021年,东全村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三类人群”新模式,建设了25栋小型拱棚,其中20栋被设立为“爱心温棚”,本村残疾人每户分到了一栋温棚,通过在温棚中劳动,年底就能领取一笔分红收入。
“棚里的活也不重,主要就是摘摘草莓、除除草,从家中出发到温棚也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在家门口就能获取一笔收入,别提有多开心了!”纳文明介绍,2021年他就领到了1800元的分红,2022年则领取了2200元,2023年入股了温棚后,纳文明期待拿到的分红能更多一些。“更重要的是,找到这份工作后能够自力更生,大家在一起干活也说说笑笑的,我觉得生活更有盼头了!”纳文明说。
近年来,东全村通过各类渠道申请资金1500万元,实施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类项目8个,打造了东全村残疾人扶贫基地、永宁县名特优新农产品孵化创业园,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不足5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50万元。“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东全村党支部书记马吉荣介绍,东全村构建了“利益联结新机制”,每周组织帮扶人群开展一次劳动“打卡”,年底进行产业分红,参与分红人数由2021年的22人增加到目前的40人,人均分红资金由2021年的1500元增长到预计3500元。
这是杨和镇积极促进困难群众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杨和镇坚持因村施策,鼓励各村盘活闲置资源,“量体裁衣”打造发展亮点。惠丰村自筹资金50万元,打造农事体验QQ采摘园,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带动就业2400余人次,其中重点监测对象、残疾人等700余人次;旺全村依托“农民夜校”,积极组织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等培训10场次,受众100余人次,入户指导残疾人种植户4户20余次;南北全村深入推进土地流转,及时跟进足额兑付租金,引导本村重点监测对象、残疾人等就近务工80余人次,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记者 刘嘉怡 杨小龙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