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承载着老人们晚年“舌尖上的幸福”。但它的公益和社会属性决定其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这也意味着,要实现价廉物美,做到盈亏平衡,就需要找到可持续的良性运营模式。兴庆区开始了可喜的探索,市民驿站社区食堂采取“社区免费提供场所、就业创业人员自主经营、低偿服务居民”的模式,积极引入辖区热心公益事业、且有餐饮资质和创业意愿的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
9月7日中午11点半,家住湖滨街立新巷小区的吴桂芝阿姨就来到兴庆区解放西街市民驿站的社区食堂。她告诉记者,三年前食堂刚开不久,她就来到这里。价格实惠、味道好、安全营养是吸引她来这里的重要原因。“早中晚都在这吃,每月差不多花400多元。这很省了。儿女工作忙住得远,我年纪也大了,这个食堂为我们减轻了负担。”吴阿姨说道。
据了解,解放西街市民驿站社区食堂运营3年来,共吸引了周边1000多名老年人前来就餐,人均每月用餐花费在400元左右。用餐成本控制在每天十几元,需要花不少心思。这离不开兴庆区民政部门、社区党组织、第三方运营方三方合力的模式创新。社区整合闲置楼宇资源提供免费场所,民政部门在食堂硬件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三方社会力量负责运营。免租金、水电等费用,是社区食堂饭菜价格低于市场价的主要原因。虽然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是社区的管理一直都很严格。食堂要明厨亮灶,保障食材安全。“实惠的价格、周到的服务、诚信经营是我们对第三方运营方的要求。”解放西街街道党工委组织部组织委员马芷依说道。这一模式也大大激发了社会运营方的积极性。“做这行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者,起步投入资金有限。政府关键时刻扶一把,对于我们快速进入正轨非常有帮助。这些举措降低了创业门槛,将节省的成本用于雇佣厨师、丰富老年餐品种,提升市场竞争力。盈利后,再用这部分利润反哺老年餐的亏损,提升食堂服务水平,实现自我‘造血’。”解放西街市民驿站社区社区食堂负责人刘立东说道。据了解,经过3年多运营,目前食堂已实现盈亏平衡,今年夏季开始连续3个月盈余数千元。目前,食堂通过增加配餐服务、对外开放等提升营收能力。
“针对老年人特别是失能、独居、空巢、残疾等特殊老人居家养老用餐难题和当前社区老饭桌运营模式单一、服务能力薄弱、分布不均等问题,大力实施城市老年人饭桌运营体制改革,依托市民驿站建设打造‘社区食堂’,通过盘活闲置楼宇资源、推行社区自营、引入第三方社会餐饮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提升社区食堂自我‘造血’能力,为老年人提供长久可靠、便捷安全实惠的餐饮服务。”兴庆区民政局局长张佩叶说道。据介绍,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兴庆区党委政府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要求,以党建为引领,以办实事为目的,认真梳理为民服务清单。在入户走访和倾听民情民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了解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老年人有关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成为居民关注的重点。特别是身边无子女或因病不能自理的老人,对一日三餐的食材采购、烹饪力不从心,吃饭成了很多老人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这部分老人占到了兴庆区11万老人的20%。“兴庆区财政优先民生事项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在兴庆区所有11个街道建设了一到两个市民服务驿站。目前,50%以上的市民驿站都同步建设了社区食堂,部分社区食堂日均服务人次达到7000余人。下一步我们还会持续扩大服务面,通过多方协同稳稳托起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兴庆区民政局局长张佩叶说到。 (记者 魏罗妮 杨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