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县园区 > 银川市
黄河岸边 永宁人家
时间:2022-05-09  来源:银川晚报
  今天的政权村。
  飞过黄河湿地的白琵鹭。
  曹鼎文当年选择留下,就是因为这一渠黄河水。
  5月4日,在永宁县政权村,66岁的杨进参正在自家的麦田里忙着浇地。他拿着铁锹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经惠农渠而来的黄河水,缓缓流入麦田,他的身后,是建于2010年的农村新居,其中一座二层小楼,是他的家。这景象,是一幅生动的油画,画着乡野美丽,画着黄河人家的生活。
  麦田东侧2公里处,黄河静静流淌,岸边芦苇青翠,水鸟穿梭其间……住在黄河岸边的人,沐浴着大河的恩赐,也通过勤劳的双手,让黄河两岸风景如画。
  壹 因为黄河,选择留下
  “原先这一片可不是这样的。”政权村的老人说,当时这片地界有两个相邻的村子,一个是政权村,一个是东升村,2006年两村合并为政权村。过去两个村子的东边,也就是黄河西岸,是一片大碱滩,可不是现在风景秀丽的黄河湿地。老人口中所说的“原先”,大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他们指着现在滨河大道的位置说,“过去黄河水泛滥,能涨到那里呢!”而滨河大道距离如今的政权村,仅仅不到300米。
  今年80岁的曹鼎文当年就住在这一带,上世纪70年代,他从老家山东省济宁市搬迁至此,在永宁县的各个砖窑干着烧砖的营生,初来这里时,包括如今永清村、政权村在内的大片区域,还是当时永宁县农场的基地。据《永宁县志》记载,1956年、1958年、1959年、1965年,当时的政权大队共安置来自北京、河南、浙江的移民、知青654人,他们在这里,开启了新的生活。
  “刚搬来时,条件很艰苦,建房子都困难。”曹鼎文说,即使条件艰苦,他还是决定留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眼前的黄河。“当年在我的老家,种地只能靠天吃饭,不像这里,有黄河水浇灌,收成自然好。”留下来的曹鼎文,如今已在这里生活了近50年。这一带很多像曹鼎文一样的老人,他们当年留下来的原因,基本都是因为黄河。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依然操着浓重的外地口音,但他们的子孙,却又说着纯正的银川本地方言。
  一条河,给了他们美好的憧憬,而这条河,也的确让他们眼中的异地他乡,变成了温馨家园。
  贰 感恩黄河 建设黄河
  政权村建设了自己的村史馆,记录着这个村子一路走来的历史变迁。墙上的照片,有昔日破旧的土坯房,有窄小的锅台,也有四面透风坑坑洼洼的老院子,还有村民在荒芜田野上平整土地,挖渠引水的情景……墙上的照片,从一张张黑白照,慢慢变成了彩色的,人们的生活也变得五彩斑斓。
  黄河岸边的人们,因黄河而兴,勤劳的人们,也感恩黄河的恩赐,保护和建设着母亲河,让她越来越美。据《永宁县志》记载,1976年6月、1979年9月,黄河河水暴涨,通桥公社东升大队沿河禾田塌方1300米,黄河西移1.2公里,土地坍塌(其中:耕地1473亩,林地6000亩),民生渠冲断300米,东升五队33户居民被迫搬迁。不少老人还能指出当时这33户居民居住的地方,紧挨如今的滨河大道,在路的西边。
  如今滨河大道旁,再不见昔日泛滥的河水,而是风景如画的黄河湿地公园。从河水泛滥的碱滩到黄河边的公园,《永宁县志》记录着漫漫征程。“1961年11月,永宁县秋季植树造林运动结束,永宁县东部黄河护岸林初具规模,其中政权大队护岸林在林场东南方共计2962亩;1980年5月,共投资66万元的黄河东升段裁弯工程竣工,原河弯道长6.4公里,裁顺引河段2.4公里,危害东升村多年的河患基本得到解决;1986年,东升村黄河段修建加固迎水码头;2008年政权村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开工建设,2010年7月黄河宁夏段标准化堤防工程全面竣工。”政权村将这些历程,也记录在村史馆的墙上,村党支部书记高万军感慨地说:“这一路很艰辛,但很值得。”  记者 刘旭卓 文/图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宁夏高标准农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进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彭阳:旱作梯田美如画
    彭阳:旱作梯田美如画
    绘就生态美丽画卷 不负青山不负人民
    绘就生态美丽画卷 不负青山不负人
    宁夏人物
  •  返乡青年刘朋鑫:让家乡枸杞“红
  •  倪联新:蔬菜大棚里走出的全国劳
  •  董川:行走在好汉峰
  •  马建乡: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  王刚:期待民生项目早日完工惠及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