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县园区 > 银川市
银川市科协:引科技活水 润创新沃土
时间:2022-05-30  来源:银川日报
  ①科技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李靖摄于2021年7月26日)
  ②市科协利用大篷车走进金安家园内银丰社区小广场开展食品安全活动。市科协供图
  ③银川市科协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市科协供图
  ④市科协在西夏区华西希望小学开展“我和岩羊交朋友”公益科普讲座。市科协供图
  ⑤科技周活动上,青少年聆听有关消防设施介绍。(本报记者梁小雨摄于5月28日)
  ⑥市科协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市科协供图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迈向科创之城,银川一直在行动。近年来,银川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动担当作为,着力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打好科普教育“优势牌”,不仅高水平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还“引进来走出去”持续不断开展学术交流,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科技基因。
  面对城市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科技创新成为了银川的必答题。今年以来,全市各类科技培训多点开花,科技志愿服务如火如荼,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逐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一个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科技创新高地正在逐渐形成。
  科创中国——精准滴灌服务产业转型
  银川地处西北内陆,既无源远流长的人才之河,也无根深叶茂的创新之基,但挑战往往孕育着机遇。近两年,银川市科协积极放大“科创中国”政策效应,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借力实现弯道超车。
  2020年6月,银川市被中国科协正式列为全国首批22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之一。2021年5月,银川市从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共65个试点城市(园区)中脱颖而出,与广州、嘉兴、天津滨海新区一同获评“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我市是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科创中国”汇集了国内各大学会的行业领军人物和院校专家,对求贤若渴的银川来说,是庞大的智库。
  银川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市科协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需求,持续组织召开各类“科创中国”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洽谈会、专题调研、企业座谈会等,深入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将全国的专家人才和技术成果汇聚到银川,助力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之所以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是因为科技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市科协围绕项目引领发展思路,积极对接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空间科学学会、农业工程学会组建产业科技专家服务团,申请中科协“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合项目,争取项目经费220万元,线上线下齐发力,促进需求对接、成果转化、项目合作。截至目前,全市广泛征集重点产业技术需求150多项,推动一批国内先进技术成果在银川落地生根,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随着银川建设“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工作的铺开,银川集聚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海绵效应”愈加凸显。不久前,中国科协公布“科创中国”系列资助项目入围名单,由银川市科协组织推荐,重点服务银川的5个“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示范项目和3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系列品牌活动项目成功入选,共争取项目服务资金280万元。本次入选重点服务银川的项目总数居全国“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前列。
  “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关键在于落实,科技创新尤其如此。”银川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全市上下高位推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建设,银川逐渐形成科技创新高地,阅海湾中央商务区申报获批成为宁夏首个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共享铸钢有限公司荣登“科创中国”2021新锐企业榜,为宁夏唯一入榜企业;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建设西北领先的新材料公共检测平台,获得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志)资质认定;清华大学—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秦汉渠全渠道控制算法等项目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全市初步形成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长效服务机制,搭建起资源融通共享平台,建立起产业政策支撑体系,汇聚起高质量发展智库,逐步形成重点产业发展集群。
  科学普及——营造氛围培植创新沃土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当前银川市正面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机遇,实现创新发展离不开科学普及,科学素质建设担当起更加重要的使命。近年来,市科协在科普宣传形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增强贴近性和互动性,做到严肃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推动科普宣传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发展源于突破,突破来自变革。市科协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着力构建覆盖面积更大、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果更好、参与人数更多的全域科普工作新格局,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着力推动科技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协同,围绕我市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生态园林化目标,努力为建设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作出积极贡献。
  全市科普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初步构建了类型齐全、种类繁多的科普宣传阵地。目前全市市级科普基地共有518家,涉及农业、天文、教育、生态、环保、航空航天、医药等多个方面,不仅打造了全区第一个药学科普基地,指导建立了全区首家口腔科普教育基地,还形成了一批专题性科普场馆为主、众多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为辅的多元化、多类别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年受益人数超过百万人次。
  全市科普活动品牌亮点纷呈,市科协通过开展“科技工作者日”“科普日”“三下乡”等一系列公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群众性科普活动,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市科协还以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为抓手,开展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等10项品牌科技类竞赛及特色科普活动,打造银川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品牌,每年参与青少年超过12万人次。
  全市科普“轻骑兵”作用明显,市科协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轻骑兵”的优势,采取“定点+流动”的方式,走进全市40多个乡镇(街道)、300多个村(社区)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滚动播放音频资料100余个,累计宣传时长2400小时,累计行程2.6万公里,2021年银川市还被中科协确定为全国五家科普大篷车省级资源共享中心之一。此外,市科协积极将科普大篷车和银川市党员科技志愿流动服务驿站相结合,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和应急科普宣传活动,促进市科协“党建引领,科普惠民”党建工作品牌得到进一步亮化提升。
  多年来,市科协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重心,充分发挥职能,不断强化科普人才集聚、科普资源开发、科普阵地打造、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氛围营造,打通堵点、抓住重点、塑造亮点,不断开创科普工作创新局面。2021年1月,据中国科协公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银川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8%,居全区第一,比2015年的7.1%提高了3.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52.1%。
  志愿服务——点亮光芒展现文明风采
  科技志愿服务,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作为公共服务的补充,科技志愿服务在我市农业技术推广、防灾减灾培训、卫生健康服务、反伪科学宣传等方面不可或缺。在农田,他们用技术服务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决心;在学校,他们用热情为广大师生打开了科技知识的大门;在医院,他们用精湛医术为广大病患带去生命的希望。
  作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科协党组坚持党建引领,以吸纳“三长”关键人物为发力点,着力推进“三长建三会”工作以及“三长”科技志愿示范引领项目,对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农技站站长分别提出发挥政治引领、科技志愿服务、科学技术普及等6方面基本履职要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群众“点单”、科协“派单”、“三长”科技志愿服务组织“接单”、群众“评单”的订单式服务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衔接。通过广泛开展以“核心专家团队健康助力基层行”、“光明行”“近视防控”眼健康、农业种养殖培训等科技志愿服务,培育了闽宁镇双孢菇工厂化栽培基地、增岗村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贺兰县欣荣村菌菇种植协会等一批科普典型示范单位,有效打通基层创新发展的末梢盲点。目前,全市6个县(市)区和52个乡镇(街道)科协实现“三长”兼(挂)职全覆盖,共吸纳182名医疗、教育、农业“三长”人员进入科协组织。
  在学校,科技志愿服务多点开花。由学校、社区“点单”,科协“派单”,机构“送单”的方式,市科协组织8支青少年科技志愿服务队走进全市80多所中小学校、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和30余个社区,点对点精准开展青少年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创意编程辅导、科技模型搭建、趣味科技小制作、魅力科学实验秀、电子百拼、少儿机器人编程等各类科技志愿服务350次,受益学生超过3万人次。
  在企业,科技志愿服务齐头并进。市科协联合市科技局开展“科技服务进百企”,抽调骨干力量下沉150余家企业,“一对一”提供研发费用归集、科技项目申报、产学研对接等精准服务;整合各级科协科普展品资源、专业人才资源和服务平台资源,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以科技惠民、科学普及、农技培训、科技经济融合等为主旨的线上线下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受益人数突破上万人次。
  随着科技与社会生活的深入融合,农村、企业、社区等对科技志愿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多年来,市科协组织一批批科技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为群众开展科普宣传、健康义诊、心理咨询、科技培训等各类专业科技志愿服务千余次,让科技志愿精神薪火相传。截至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支由科技工作者、学校教师、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及普通市民组成的12支市级科技志愿服务队和294支科技志愿服务分队,志愿者总人数超6万人次。
  迎接新的赶考,任务更加艰巨,挑战更加严峻。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依托顶层设计、产业赋能、主体培育、合作强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展,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用活融通“科创中国”等各类科技资源平台,推进科创资源共建共享,多维度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多措并举加强科技人才服务保障,积极推动创新资源、科技人才在银川落地生根,引领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创新、勇攀高峰,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  记者 梁小雨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宁夏高标准农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进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湖水清清 往事悠悠
    湖水清清 往事悠悠
    水清苇绿,黄河边的生态画卷
    水清苇绿,黄河边的生态画卷
    宁夏人物
  •  白亚东:青春浩气走千山
  •  为残障儿童托起幸福之家
  •  倾尽丹心育桃李 奉献韶华铸师魂
  •  周秀:甘做守护“电网心脏”的忠
  •  王瑞刚:走出好路子 拼出好日子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