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灵魂。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制造大国。小到鞋、袜、打火机、领带、衬衫,大到手机、家电、汽车、轮船、核电、高铁、卫星几乎所有行业,“中国制造”在全球都广受欢迎并且仍在不断拓展市场。但毋庸讳言,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一些产品在质量、可靠性、工艺、设计水平、标准、品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李克强总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世界著名品牌的,企业不可能成为常青树。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提升制造品质,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一种执着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以高质量的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简单地说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专注专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神、精雕细琢的精神、持久坚韧的精神、追求极致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为制造业发展铺陈出明亮底色,它与创新创造相互联系贯通,被视为产业的灵魂、品牌的基石。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之下,人们对标准的制定严谨甚至于苛刻,对细节的关注精准甚至于执拗,大到航天器,小到圆珠笔,都尽显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新、完善的功能,努力为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使用体验。没有一流的匠心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完美的品质才能成就百年品牌。历数世界制造业的那些“老店”,无不依靠精益求精、专注专业、极致严谨、推陈出新,才在各自领域独占鳌头,实现了基业常青。
二、为什么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原动力之一。我国制造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总产值已列全球第一,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是大而不强、差距明显,成本、规模优势难掩质量、品牌方面的劣势。尤其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同时处于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的关键时期。实现成功突围、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匠艺精进,把追求细节完美、质量上乘的“匠心”融入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有效解决设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质量稳定性、消费安全性等问题,做到大工业时代的精细管理、精品制造。2.工匠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据统计,2015年中国人境外消费的总额达1.2万亿元,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大量的国内消费需求转向国外,国内市场丧失巨额消费红利,说明供给侧与需求结构升级不相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而要提高供给质量效率,就需要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来推进。3.工匠精神是企业打造“百年老店”的“金钥匙”。以前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企业可以通过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产品“差不多”就赚钱。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深度的经济结构调整期,要求企业必须向产品品质要财富。今天的中国企业要打造“百年老店”,同样需要恪守工匠精神,以精准的企划、精湛的技术、精益的制造、精品的品质、精诚的服务,生产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以此立身立世。4.工匠精神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激发要素。
新经济就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如何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如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提升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除了加大创新,增加科研力度,提高效能,培育质量、技术、品牌、标准、服务等方面的新优势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缺少不得。5.工匠精神是推动“双创”的重要路径。从制造大国发展成制造强国,企业是生产主体,产品和技术创新是关键一环。“双创”时代更加需要工匠精神。“双创”和工匠精神互促共进,工匠精神是提升“双创”的跳板,“双创”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熔炉。“双创”和工匠精神,核心都在于“众”和“创”,就是激发亿万人民的热情和活力,人人是创新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汇聚一个个精益求精、追求细节的“微行为”。
三、中外制造差距,亟需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2015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有106家入围,仅次于美国,但进入世界百强品牌榜极少。国际品牌集团从2006年开始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以来连续八年我国无一品牌入榜;5000种世界最知名品牌到目前与我们无缘。德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17,却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我国年产8亿吨钢材,每年生产近400亿支圆珠笔,全世界5支/人,可却做不了圆珠笔芯的钢珠,钢珠、笔水90%来自国外,每年进口费用高达2亿美元。我国计算机生产世界第一,但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依赖进口。我国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可70%的转向器、发动机等四项要害部件到目前都要依赖进口。我国是纺织古国,但到目前还没有一样服装成为世界名牌。我国是自行车生产及使用大国,但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品牌的自行车在全世界走红。全世界智能手机34%的消费在中国,然而本土品牌却难有高端产品与之媲美,大量资金流入外国公司的腰包。我国有很多生产电饭煲、马桶的企业,可国人却不惜重金、不怕麻烦从日本往回背。我国奶制品企业多、产量高。但去年“双十一”期间,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卖出了224万升进口牛奶。日本纸尿裤、韩国化妆品、澳大利亚婴儿奶粉都成为最畅销的“海淘”商品。“海淘”井喷式增长,2015年就高达2400亿元。全世界钻石首饰12%的消费在我国。中外制造间的差距,最终导致大量国内消费红利失去。造成这种差距和红利失去的原因虽有多种,但工匠精神的匮乏是很重要的原因,如一些企业习惯于走捷径、赚快钱,信奉“差不多就行”,粗制滥造、山寨抄袭等。西门子公司总裁说:“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我国才能生产出更多与制造业强国质量同样过硬的产品,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
四、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制造品质。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任重道远。既需要企业家追求卓越、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生产者耐心坚守,还需要职业教育改革、职业精神的培养,更需要品牌建设的注重、制度体系的激励、支撑工匠精神文化体系的建立,多管齐下,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才能让中国制造的底色更鲜明、品牌更响亮,让全世界爱上中国造。
(执笔:沈国琴)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