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6岁的林月婵,曾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今年66岁的谢兴昌,曾任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村支书。在热播电视剧《山海情》中,林月婵是福建扶贫干部吴月娟的原型,谢兴昌是移民群众马得福的原型之一。9月6日,在闽宁镇谢兴昌的家里,两位老人的手再次握在了一起。
20多年来,林月婵与谢兴昌有过很多次的见面。但是,其中的六次给了谢兴昌最深的记忆,背后也浓缩了闽宁协作20多年来,福建扶贫干部和宁夏移民群众所走过的不凡岁月。
第一次见面:一封贺信为谢兴昌指明方向
“现在我都记得,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奠基,您站在台上发言的样子。”谢兴昌的话,把画面切换到24年前,那一年,他刚走出西吉大山寻找新生活。
谢兴昌的老家在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当地十年九旱,祖祖辈辈靠天吃饭。1997年4月15日,福建省领导到西吉县考察,提出了闽宁协作移民搬迁。受过教育、比村里一般人见识较多的谢兴昌,决定先到移民点上探一探。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滩,我心里也吃不准。”就在谢兴昌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闽宁村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当时林月婵在台上念了一封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发来的贺信。就是这封信,让谢兴昌下定了搬迁的决心。
彼时,林月婵和谢兴昌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但是在谢兴昌看来,那一封贺信给足了自己移民搬迁的力量,也指明了移民搬迁的方向。
第二次见面:福建专家带来双孢菇
1999年,林月婵带着包括林占熺教授在内的一批福建专家教授、技术员,来帮助闽宁村刚搬迁来的移民搭草棚、种蘑菇,谢兴昌第二次见到了林月婵。
谢兴昌说,那时候自己是村支书,由于从没见过也没种过蘑菇,心里总认为在这干沙滩种蘑菇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在谢兴昌和移民们都没啥信心的时候,林占熺教授带领技术员,手把手地给移民讲授蘑菇种植的技术。“经过短短两个月时间,大家就种出了白花花的蘑菇——双孢菇。”谢兴昌至今犹记得,自己棚里的蘑菇收入了4200元。
“两三个月时间就能挣到这样的‘巨款’,我看到了希望,移民百姓也看到了希望。”回忆起当年,谢兴昌依然难掩激动,“我就带着咱们这里种的玉米棒子回到家乡动员,后来移民搬迁过来的老百姓也越来越多。”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福建扶贫干部、专家教授、技术员的无私帮助下,在本地干部的引领下,肯吃苦的西海固移民开始改天换地。
第三次见面:庭院经济引领幸福生活
越来越多的移民搬迁至此,但是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大家依然心里没底。这时候,林月婵又来了。
“福建和宁夏相距2000多公里,但是咱们福建的干部,把闽宁村的老百姓当成了亲人一样关心。”谢兴昌说,这一次林主任让村民们利用自家小院发展庭院经济,尝试种葡萄、枸杞、瓜果等经济作物。
种地就要用水,第四次见面,林月婵带来了急需的帮扶资金,为闽宁村各组都打了一眼深层机井,解决了村民们发展庭院经济中浇水灌溉的问题。
闽宁协作期间,福建先后在宁夏贫困地区打井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2001年,随着福宁村、原隆村的并入,闽宁镇正式设立,人口达到了6万人。
第六次见面:为闽宁镇注入更多“生机”
林月婵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去谢兴昌家里做客时看到的一切。“那时你家除了一把锄头、一把铁铲,几乎啥都没有。”如今,看着谢兴昌收拾得干净整洁、家电设施一应俱全的家,林月婵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第五次林主任来时,我就给她一个惊喜。”谢兴昌说,过去自家只有一间土坯房,后来推倒了旧房子新修了砖房。“当时我到闽宁村来一看,闽宁村成了闽宁镇,老百姓的房子都陆续从土坯房换成砖木房,移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变了样。”林月婵回忆道。
林月婵第六次和谢兴昌见面,还为闽宁镇注入了更多“生机”。“林主任告诉我们,日子过好了,还要多植树,改变这里的环境。”谢兴昌说,此后闽宁镇就开始了植树运动,昔日“天上无飞鸟,地里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民族团结”的金沙滩。
“希望这里成为扶贫协作的榜样”
据不完全统计,在任职10年里,林月婵曾先后40多次来宁夏,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给在这里工作的福建扶贫干部打气鼓劲,协调解决困难,走村串户摸底调研。她提交给福建省委、省政府详实严谨的第一手资料,成为井窖工程、坡改梯、移民吊庄建设、希望小学、吸纳宁夏劳务人员等百余个项目的重要决策依据。
林月婵于2007年退休,如今76岁的她虽然身患疾病行动不便,但是心中最惦念的依然是闽宁镇的老百姓。她说,就想趁着身体好一点,再回来看看。
“您为闽宁镇费尽了心血,如今您年纪大了,您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我们就很高兴了!”谢兴昌回应说。
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地方,看了最记挂的移民百姓,林月婵十分高兴。“希望闽宁镇今后发展得越来越好,这里的老百姓过上比现在更加富裕的生活;也希望这里成为扶贫协作的榜样,带动更多地方更好地发展。” 记者 田鑫 孙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