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引进23名博士共计花费1800万元的人才待遇公示出来,邵阳学院这事多半也不会引发争议,一批在菲律宾亚当森大学读取哲学(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继续留在学院的各个专业教书任职。批量自产自销博士的背后,是一所普通高校的“博士之痛”,这样的问题不是邵阳学院一所高校要面对,而这背后折射出的地方院校如何引才、如何发展的问题,才是应该值得关注的地方。
地方院校想要发展成长,在招生、政策待遇上获得关注,就必须扩大其学术成果水平、增加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人数等等。由于国内高校众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普通高校现有科研环境和水平往往难以吸引高水平教师留校。作为代表,邵阳学院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内部选拔一批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前往国外读取博士,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的比例,对以后升级为大学、申请硕士点都有帮助。
然而,这种自产自销博士的争议在于,只停留在博士学位的一纸证书上,表面上提升教师队伍的“含博量”,却无法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花费不少,这些钱对一个地方学院来说不是小数,教育经费要花在刀刃上,这钱顶多算花到了刀柄上,既给学校带来不了实质性的教学、科研成果,又有骗取国家经费的嫌疑。
相信对博士的渴求,不止邵阳学院一所高校。既有教育评价体系的要求所在,也有地方政府的压力。但是,地方院校需要明确定位,如何在培养适合本地发展的人才上发力,科研上多出成果,这些才是获得地方支持的关键所在。
提高办学质量、寻求发展无可厚非;加强师资力量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当务之急,但为了凑“门槛”批量人造含金量不高的“博士”,那就是拔苗助长、滥竽充数。湖南省委严查重处恰如其分,给有相同做法的学院敲响了警钟,也希望督促学校回到脚踏实地谋发展的正途上。 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