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川市正式开始给电动自行车上牌照,全市现有的电动自行车到底有多少,多少是合规的,又有多少是违规的,这些问题不久后就会有准确的答案。从城市管理的角度讲,这一步迟早要走。相比于过去的随意骑行上路,上牌照后小到个人的出行,大到城市道路的交通效率,都为今后安全、有序、高效通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举措。
电动自行车小巧灵活、出行效率高,无论是在民众的出行便利上,还是在缓解能源紧张上,电动自行车都功不可没。然而部分电动自行车用户在使用车辆时,借助自己“非机动车”的身份乱骑乱停造成了交通事故和交通混乱,闯红灯、违规载人、抢道、超速行驶、越线停车、随意停放、逆行等现象时有发生。不遵守规则的电动自行车用户,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对整个系统的交通状况造成影响。对于城市管理来说,没有牌照,就缺乏足够的管理依据,最基础的数据都无法掌握,何谈高效管理。
给电动自行车上牌照,显然是参照管理机动车的方式。第一辆汽车诞生自欧洲,十九世纪90年代,马路上的汽车是越来越多。当时的交通治理对于社会学家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挑战,他们无法对车辆激增将会带来何种社会问题做出准确判断。这时候有人提出,不如对马路上行驶的车辆进行实名制管理,一车一牌,通过查询车牌信息,就能知道这辆车归属于哪个公司或是个人,从而方便管理。于是法国警署通过了相关条例,并正式开始施行车牌管理制度。这一年,是1893年,也被称作汽车牌照的“元年”。
现在对电动自行车上牌的场景,与那个时代的汽车有着相似之处。银川卖出的电动自行车到底有多少辆?并没有准确的数字。2019年有媒体报道,业内人士估计,银川已有近10万辆电动自行车。现在,上牌照就可以先摸清全市电动自行车的数量。摸清底数之后,后续管理就有了实现的可能。电动自行车上牌实现了人车关联,电动自行车管理从此有法可依,电动自行车用户的违法成本增高,自然会约束自己的驾驶行为。文明社会的前提就是每个人都能遵守社会的规则,遵守规则的人多了,整个系统才能良性运转,社会支出的成本才能降低,提升社会运行效率才有基础。 周志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