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消费 > 生活消费焦点
小心是情绪性进食
时间:2021-09-14  来源:银川晚报
  拿筷子的手好像听不见大脑指令,不停往嘴里送,但大吃过后又悔恨不已;心情不好时,就控制不住想吃东西;明明已经撑到胃疼,却还是吃吃吃,根本停不下来……生活中你或许有过以上经历,有人认为这是贪吃,或者和自制力太差有关。宁夏宁安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李赓提醒,明明不饿却控制不住吃个不停,小心是“情绪性进食”在干扰你。
  大吃解压24岁女孩突发急性胃绞痛
  24岁的小娜(化名)是银川某公司的营销经理,原本是个身材苗条的女孩,可因为工作压力大,常常以吃的方式来解压。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不饿但就是忍不住想吃东西。胃口也越来越大,3个多月就胖了20多斤。”小娜说,看着日渐臃肿的身材,小娜感觉很自卑,下定决心要减肥。可面对工作压力,却又抑制不住大量进食的欲望。但每次暴饮暴食后,小娜的胃涨得很难受,便开始吃泻药和催吐。久而久之,她的肠胃系统频繁出现问题。一个晚上,小娜在吃了汉堡、炸鸡、香蕉,又喝了牛奶后,突发胃绞痛被送往医院。医生告诉她,比起身体上的问题,她更应关注心理上的情绪性进食问题。
  你是情绪性饥饿吗?
  “在医学心理学这个领域,关于进食的问题有很多种,如报复性进食、情绪性进食、进食障碍。由饥饿以外的原因产生食欲,比如在情绪刺激下产生一种难以控制的吃东西冲动,且不是为了解决生理饥饿的现象,就被称作情绪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它通常指的是用进食这个行为来缓解情绪问题,就像有些男性用抽烟、喝酒来解决情绪问题。有一部分人就是通过拼命吃东西,来缓解心中的负面情绪,包括焦虑、烦躁、愤怒等。”李赓主任分析。
  李主任认为,成年人的情绪性进食,有些是延续于幼年。“幼年时缓解情绪、处理情绪的方式比较简单,比如有些人一吃东西,就会发现情绪好了一些,那么之后再出现负面情绪时,就会想到用吃来缓解。有的人即便不饿,也会晚上不停进食,有的人会在工作期间不停地吃东西。”
  过度节食可引发“暴食症”
  很多时候,情绪化进食,往往伴有一定的“报复性进食”,不饿但就是想吃,甚至吃饱了还想吃,有些人可能还会吃到呕吐等。
  报复性进食,也叫暴食症,发生有很多原因,其实有一部分报复性进食来自于厌食。“比如有些人对体重非常在意,对身材不满意,有强烈的自卑感,自我认可比较低。然后就通过拼命节食、运动等方式,希望改变形象。但同时,过度节食可能会引起心理学上的病理性变化,也叫病理性代偿,继而出现暴食行为。”
  李主任进一步描述,“暴食症,医学上准确的描述,就是无法克制的进食欲望,特别是在深更半夜、心情紧张或愤怒之下更会通过暴饮暴食获得暂时性满足。比如有患者1顿可以吃5顿的食物量,1顿可以吃平时两三天的食物量,中间完全停不下来,而明明他知道这样不行。有的人吃完以后甚至会去催吐。”
  强迫节制饮食引起的病态性补偿,这是报复性进食的一个部分。另外一种报复性进食类似于自虐,是用痛来缓解暴躁、愤怒、攻击性这些负面情绪。
  借吃消愁,可能愁更愁
  其实,任何形式的过度进食,都会对身体有损害。“暴食本身就会引起胃肠道、内分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而长期大量进食,热量超标,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病都可能找上门。”
  而暴食行为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则更为复杂。“比如说,本想通过进食来缓解负面情绪,但是这种过度进食行为,反而会导致自卑感加剧,个人的节制功能瓦解,自我形象损伤,慢慢会自暴自弃。”李主任解释。
  “哎,我怎么又没控制住,吃了这么多!”这种新的焦虑加上原本的糟糕情绪,会让人产生更为强烈想要暴饮暴食的欲望,就这样陷入“借吃消愁愁更愁”的恶性循环。
  “紧张、担心、内疚、自我批评、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等,这是情绪化进食者精神上的负面影响。身体、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堆积起来,最终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等。”李主任提醒。
  特别提醒
  如何化解这种情绪?
  长期用食物来缓解心理压力只是一种逃避行为,应找出压力来源,正视问题所在。“比如,如果是因自我形象不佳导致的自卑感,那么应积极通过其他健康的方式来补偿自我形象,获得自信,而不是通过过度饮食。”李主任建议。
  有的人一发生消极情绪,就会不由自主找手头的东西来吃,这实际上已产生了一种条件刺激。想摆脱这类条件刺激,最好把附近的食物放起来,不要一伸出手就能够到。
  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可以看一下喜爱的影视剧,听听相声,或是做一些喜欢的事,让自身愉快一些,也可以用充足的时间来思索究竟应不应该吃。
  另外,缓解负面情绪的健康方式有很多,可以做做运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对话、心理咨询等。还可以通过听音乐、撕纸片、吐槽等简单的方法,改善负面情绪。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多交朋友,有更多可以倾诉的对象,也是改变情绪性进食比较好的方法。必要的时候,应积极寻求专业心理人士的帮助。  记者刘威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宁夏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跨省联
  •  骑乘电动自行车时, 你佩戴安全头
  •  宁夏:高质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移
  •  869万立方米水待价而沽 水市场“
  •  力争2022年底基本 实现快递“村村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黄金旅游季宁夏
    黄金旅游季宁夏
    秋临塞上 乡村如画
    秋临塞上 乡村如画
    宁夏人物
  •  高建忠:扎根农村教书30年,我无
  •  马建林: 论“稻”二十载 让宁夏
  •  李培润: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不简
  •  马维亮:继续奋战农业科研一线
  •  康小伟:为宁夏在全运会上摘首金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16001158号-1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