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皮炸得金黄。
刚出锅的一盆荞面油圈。
在宁夏众多美食中,炸货是个庞大的类别,很多炸货都有一种质朴感,甚至质朴到有点“土”,但只要你吃上一口才知道那是“真香”。荞麦油圈就是这样,它是源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传统美食,有着来自土地的自然香甜。
集市上的烟火
每月逢1、4、7都是闽宁镇赶集的日子,刚走进福宁村的老市场,你一定会注意到市场口的“闽宁镇老马荞面油圈”。老马的全名叫马志龙,他和妻子单金花共同支起这个摊位,现炸现卖。
这做了十几年的小生意,让老两口特别有默契。一边是一大盆面糊,面糊上搭着一块板,上面放着一小盆胡麻油。单金花坐在盛放面糊的盆前,用小勺舀起一小团面剂子,放在带着塑料手套的手心上,另一只手蘸点胡麻油抹在面团上,顺便再把面团压扁,接着用手指从中间戳个洞,小面团就变成一个面胚。她轻轻一抛,面胚飞到锅里,在热油中表面开始膨胀、变色、起泡,又变成油圈。
马志龙守在油锅边上,看着油圈一面炸变色,就用一根又细又长的棍子翻面,再扒拉几下,基本就炸好了。这时他又用那根长棍,从油圈中间的洞穿过去,串上两三个挑起,放到摆在摊位上的另一个大盆里。这盆里全是刚炸好的油圈,香味扑鼻,吸引着来往的行人。马志龙一边看着油锅,一边兼顾给顾客装油圈,每次递给顾客的时候,都不忘嘱咐一句:“要趁热吃啊,好吃。”
不放糖的香甜
面粉是最常见的事物,但做面食,不同的方法可以让面呈现不同风味,这些诀窍堪称艺术。
荞面油圈是西海固的日常传统美食,没有特别复杂的制作工序,也没有精致华丽的卖相,但吃一个就惦记第二个。老马家一个荞面油圈卖6毛钱,很多人一买就是10个,没一会就吃完了。这荞面油圈虽然是油炸的,但吃起来一点都不腻,尤其是热乎的时候,表皮酥脆,软糯香甜。
炸过的食物,表皮酥脆是理所应当,可软糯香甜,就另有一番玄机了。“你吃着觉得甜,但其实一点糖都没放。”单金花说,诀窍都在和面的过程中。磨好的荞麦面得用刚烧开的水边烫边搅,这个步骤很关键,甜味就因为这一烫而被激发出来,而且烫过的面发黏发软,吃起来口感更好。
荞麦面的纤维素含量多,和小麦白面在口感上还是有一些区别,为了更好吃一点,一般做荞面油圈也不都用荞面,还得掺一点小麦白面。单金花说,白面的量要掌握好,不能比荞麦面多,制作时里面要加一些酵头或者酵母粉,加水和成稀一点的面糊,再和之前烫好的荞麦面混合均匀。接下来就交给时间,等待一晚让面发起来,放些小苏打再醒一醒,中和掉面里的酸味。最后的步骤就是油炸了,宁夏人最爱吃胡麻油,这油不用烧得太热,七八成刚好,荞面油圈的面胚一进锅里,滚几下就熟透了,把荞麦面里的香甜包裹得严严实实。
家的味道乡人的门面
老马家的荞面油圈不仅摊位在集市的门口,十多年的口碑也像集市的门面一样。偶尔有银川市区的人来闽宁镇赶集,多数人不买菜不买肉,但会在老马家的摊位前驻足,他则热情地给大家介绍着荞面油圈。
“我们老家在西吉,那里就产荞面,多数人家都会做这个。”马志龙说,荞麦面当然不止能做油圈圈,还有荞面饼等,除了日常食用,若是赶上什么重大日子,能一次性做出好几种花样,炸的、蒸的都往桌子上一摆,看着就让人高兴。
正说着,又来了一位顾客,是闽宁镇本地的居民。老马得意地说:“这都是我们的老顾客,在我这买了好多年的荞面油圈了。”听了这话,这位老顾客也赶紧帮着介绍:“在我们老家就吃这个荞面油圈,从小吃到大,就认这个味道。”言语间除了对荞面油圈的喜爱,更透着一种对家乡美食的自豪。
说起对家乡美食的自豪,老马是有发言权的,不仅因为做了十几年的荞面油圈被认可,更因为这小小的油圈让他家有着安稳生活。“我们两口子年龄大了,出去打工机会少。”马志龙说,在西吉老家的时候,他家的荞面油圈就备受乡亲们喜爱,搬过来后虽然也在外面打过工,但年岁越来越大,子女独立,仍旧觉得这个营生是自己喜欢的,就继续干着,也算赚个零花钱。
一大盆面糊一天能做上千个荞面油圈,这也是老马家一天的销量,这是他们的小生意,是乡人的门面,也承载着暖暖的乡情。 记者 李尚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