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紧盯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扎紧“育管用”工作链,切实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尖兵”作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市首先抓培训,促能力提升。将驻村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市、县(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按照“全员、精准、有效”的要求,重点围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发展农村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等重点任务,精心组织培训,切实提高了驻村干部思想认识,增强了能力素质,提升了工作水平。
同时,抓实绩,促担当作为。各县区围绕建强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四项主要职责任务,制定驻村干部工作清单,建立月度、季度工作台账,指明到村里去干什么、怎么干。驻村干部入村后,迅速转变角色,通过与村“两委”座谈、走访村民等,全面了解村情民意,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中央和区、市党委关于乡村振兴的会议和文件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完善党组织生活制度100余项,帮助村上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20个,上下联动协调落实项目资金800余万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多个。
此外,我市还抓管理,促作风改进。市委组织部制定《选派乡镇党委挂职副书记及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管理办法》,对驻村干部职责任务、管理考核、工作制度和纪律、服务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大武口区制定《驻村工作队管理制度》,明确7项纪律要求,帮助驻村工作队员尽快找准工作定位、抓好责任落实。惠农区由组织部门牵头,联合纪委监委等部门,采取明察暗访、听取群众意见等形式,对选派人员在岗情况、履职情况进行督查,确保选派人员积极履职。
在此基础上,我市抓激励,促作用发挥。市、县(区)全面落实驻村干部工作经费、乡镇补贴、伙食补贴、通信补贴等政策。各乡镇立足自身条件,为驻村干部妥善安排住宿、用餐和办公场所,购置生活日用品,为第一书记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解决驻村干部后顾之忧,确保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通讯员魏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