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有个牛把式叫童目子,方圆几十里,说起童目子的大名无人不晓。
“那是接生牛娃的行家,谁家母牛生娃请了童师傅准能母子平安!”村民们所说不假。童师傅出山,伸手摸摸牛肚子就知怀的是公牛还是母牛。有人戏称童目子是“B超机”,也有人称童目子是母牛专业“接生婆”。23年的牛娃接生路,吃苦耐劳的童目子把本事传给了儿子,也把本分做人的家风传给了儿子。他说:“母牛生出健康小牛,咱农民的日子就有盼头。我盼着更多人学会这门技术,让咱村的日子越来越好。”
A 勤学苦练学技艺 牛圈里出了“土专家”
与牛结缘,要从2001年说起。那一年,镇上来了个年轻防疫员,抓着牛打针让童目子看了着实捏了把汗。
“你怕啥呢?”年轻的童目子问。
“你不怕?你会给牛打针?”防疫员问道。
“会呢!打针有啥好怕的?”童目子笑着一把接过针管,麻利地给母牛打了针。
防疫员看罢,果断向镇上申请聘请童目子当防疫员。
就这样,24岁的童目子走遍了十里八乡,一肩扛起良田镇一万多头牛的健康防疫大任。看着牛圈里舐犊情深的场面,童目子忐忑又揪心:“农民养牛不容易,要是再养不下个健康牛娃,一年生活就没指望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童目子作为优秀防疫员被派驻到贺兰县一牛场学习配牛繁育技术。那时候,牛场一天下十几头小牛。童目子天天在牛圈里伺候母牛分娩。一天到晚在牛圈里打滚,头身沾着饲草,脚下踩着牛粪,身上从里到外都是牛圈味,累了就躺在草堆里打盹,牛圈几乎成了童目子的第二个家。
师父看这个后生撇家撂口的吃苦学技术,便把看家本事全教给了童目子。胎位不正咋处理,生产时长咋应对,各种分娩难题童目子都铭记在心。
“想办法让牛自己生,生出来的牛娃才最健康!”师父的话犹在耳畔。听着母牛的痛苦呻吟,童目子从着急上火逐渐变得从容淡定。在迎接了一个又一个健康牛娃后,童目子成了专业“产婆”。他渐渐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更明白了舐犊情深的内涵。
B 临危不惧显担当 子承父志守本分
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经验,童目子成了良田镇上有名的“接生婆”。凌晨一两点出门接生,成了他工作的日常。
“童师傅,我打了好多兽医的电话,不是无能为力就是让我剖,你快来救救我家母牛吧。”凌晨两点,电话里的祈求声几近崩溃。童目子耐心安抚了对方,仔细询问了母牛宫口的开合情况。
“不要急,老叔,羊水还没破,还得两三个小时才能生呢!你放心让牛生,有我呢!”强有力的安抚,让老农悬着的心稍许平静。
“有我呢!”这句话,让很多苦哈哈的农民落泪。养牛的辛酸,只有农民自己心里懂。
也有一味赚钱的兽医,为了盈利让村民给牛剖腹产。童目子对此坚决反对。“给牛剖腹产要2000元,剖不好大牛小牛都保不住。”童目子鼓着劲给村民做工作,一定要让母牛把小牛健康地生下来。
每次接生,儿子童巍也会跟在一旁。慢慢也继承了童目子的经验技术。“牛娃腿在肚子里窝着呢,你给母牛宫口上涂些香油润滑一下,把手伸进去往里推,然后一口气往下拽,有多大劲使多大劲,一口气拽下来……”危急关头,童目子有些严厉。
儿子知道,父亲的严厉既是为了保住两条生命,更是为了保住农民们苦巴巴经营的致富希望。
就这样,父子俩成了远近闻名的兽医,闽宁镇、镇北堡镇都有父子俩接生的小牛娃。
C 快手直播传技术 良种育牛忙致富
2016年,童目子和儿子成立了宁夏巍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里陆陆续续养了50头牛,屋里还摆满了童目子获得的各类专业资质和荣誉。
2018年,童目子在快手平台注册了直播账号,直播不为别的,就为了传播接生技术。除了直播接生窍门,还传授配种技术,童目子急切地想把自己这把老技术传给更多人。
在童目子的储藏间里,珍藏着十几种优质冻精。有了这些优质“种子”,母牛们就可以通过人工授精产下优质的牛宝宝。
童目子说:“科学养殖就是要让我们农民减少风险损失,获得最优质的产出。这就是现代化农业的精髓,也是我们新农人必须要学的技术。”
23年的牛娃接生路,童目子一年接生五六百头小牛,为1000多头母牛配种,经年累月也总结了一套秘籍。“干这一行,就要爱护牛呢!”童目子说。记者 陈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