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诗经·蒹葭》中这句话,我们看到了秋凉,看到了秋思。眼下仲秋来临,这个季节的韵味越来越浓了。
秋意。记者李振文摄
热与凉的分界
每年阳历9月7日、8日前后,太阳黄经达到165度,白露节气就到来了。这是24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的第3个节气。“白露是一个体现气候变化的节气,从这一天开始,天气就转凉了。”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钟亚军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是“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同时《孝经纬》中提到“处暑后十五日,斗指庚,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夏日的暑热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只是逐渐褪去。眼下昼夜温差大,白天的湿热之气到晚上遇冷凝结成露珠,结于草木,好像挂上了白色的露珠,先民观察到这一现象,称为“白露”。
民间有谚语“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伴随天气的变化,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变化。俗话说“白露不露身”,早晚阵阵凉意让人们披上了单衣,晚上睡觉也得把窗户关好。很多人饮食上偏爱萝卜、百合等润燥的食物,在生活的细微处,适应着季节的变化。
诗意满满的时节
天气转凉,人的心情似乎也有了微妙的变化,而“白露”这一名字听着清新,颇有画面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因而也有很多人为白露写下了很多诗词文章。
唐代颜粲的《白露为霜》有“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唐代白居易《南湖晚秋》中“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都将白露后秋色渐浓的景致如水墨神韵般渲染而开。李白有诗句“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秋露白如玉,团团下翠庭”,以及“白露垂枝滴秋月”等,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读诗人写的白露,更像亲自走近自然,体会季节变化。秋日淡淡的晨光,开始衰败的植物,大地渐浓的色彩,以及人或清朗或惆怅的心情,都构成这个季节的韵味。 记者 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