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以来,《银川晚报》持续关注着一对在典农河凤凰桥附近“安营扎寨”的候鸟的一举一动。这对凤头鸊(pì)鷉(tī)夫妇4月12日被银川鸟友发现时,已经在水面上筑巢孵蛋有一个多星期了,这两天第一只小雏鸟终于破壳而出,一家三口依偎在一起很是幸福。这对凤头鸊鷉能够在城市湿地产卵并顺利孵化,对湖城银川来说相当有意义,既展现了我们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也体现了银川城市环境对鸟类的包容。
作为候鸟,这对凤头鸊鷉今年3月从南方飞到银川,按照惯例会在秋天再飞往南方过冬。在银川的这段时间,凤头鸊鷉一般要产两批雏鸟,一批在三四月份,一批在七八月份,每批大约能产四五个蛋。这个过程,凤头鸊鷉对坐窝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得找水草比较多的地方,既可以保证充足的食物,也能让窝更牢固。说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在保护这一家子的过程中的一个暖心瞬间。
当前,银川市水务部门正在对河湖水草疯长、水质下降、水环境卫生保洁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整治,除了加大重点湖泊水草打捞及水面卫生保洁力度外,还在一些重点湖泊试点投放草鱼、鲢鱼,通过啃食水草的办法,抑制水草生长速率。初夏的典农河里,水草疯长,时不时就能看见清捞人员打捞水草。由于清捞人员也是第一次遇见鸟在水里坐窝的情况,因为鸟窝在凤凰桥东边,最近打捞水草时就只清理了桥西边的水草,将东边的予以保留,给凤头鸊鷉保留食物资源。虽然后续还会定期开展清捞作业,但是会考虑鸟类的生存状况,尽量不打扰它们,让鸟儿在城市水域中有一席栖息之地。
目前,银川市湿地面积5.31万公顷,有自然湖泊、沼泽湿地近200个,市区湿地率达到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78.5%。丰富的湿地资源也成为鸟类的乐园,目前银川拥有湿地鸟类239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鹳、白尾海雕、金雕、小鸨、大鸨、中华秋沙鸭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9种。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候鸟将银川作为迁徙的休整地和中转站,这其中尤以红嘴鸥和银川市民混得最熟悉。
不过,相对于红嘴鸥的做客银川所产生的“网红”效应,凤头鸊鷉在银川城市湿地产卵并顺利孵化则别有一番意义,因为“这一家子”既展现了我市湖泊湿地的保护成效与城市环境对鸟类的包容性,又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背后那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推进,也认识到这些工作的艰巨性。近年来,我市以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为契机,通过积极落实“河长制”推动“河长治”,持之以恒抓好黄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和保护修复,为河湖面貌及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2017年河长制施行以来,我市对105条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进行了复核,整改销号河湖“四乱”问题149个,全市排查排污口108处,封堵91处。与此同时,全市874名河湖长扎实开展巡河工作,去年全市各级河湖长开展巡河6万次、20万公里、4万小时,通过专项检查、督导暗访等下发通报6期,解决各类河湖环境卫生问题222个。水环境,容纳着一座城市发展的潜力和资本。漫步银川,碧水环绕,水清透亮,湖在城中,城在湖中,水天相映,美景怡人,放眼望去,总是会发出“瞧这一家子”的感叹!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