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既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近年来银川市以“先基础、再完善、后提升”的原则,持续对2000年以前建设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升级,结合银川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完成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在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上有了明显提升,但在物业管理、民生服务、创新治理等方面仍存短板,仍旧面临“管不好”“管理乱”“管理难”等问题,急切需要与基层创新治理工作深度融合。
从2010年起,银川市陆续有老旧小区参与改造,但仅限于单项改造和修补为主。2019年以来,银川市大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完善立法的形式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中,出台实施方案、建立协调机制,依托城市更新、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等,整合养老托幼、雪亮工程、智慧社区、供热、无障碍设施等行业领域的政策和资源,向改造小区予以倾斜,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通过近些年的努力,银川市已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占老旧小区总数的一半以上,投入资金约20亿元。另外,从4月初开始,今年三区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就已经陆续展开,新的变化也持续在发生。与此同时,《银川市加快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也于6月中旬发布。该方案明确提出,2022年,各县(市)区对137个、214万平方米、2.74万户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估算总投资7.5亿元;到2022年底,形成成熟的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2022至2025年,基本完成全市2000年底以前建成的需改造的老旧小区348个、554万平方米、6.56万户改造任务。
笔者这几年持续关注老旧小区改造发现,除了小区公共区域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造外,改造过程中社区还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菜篮子、市民驿站、邻里中心等休闲和生活功能区域,改造外延不断拓展。此外,在改造过程中还引入了“圆桌会”“邻里议事会”等协商沟通形式,听取群众意见,改造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开始因地制宜、问需于民、精准施策,整个过程都有居民参与。从零敲碎打、小打小闹到持续发力、形成合力,从做好“面子”、侧重颜值到做好“里子”、提升内涵,从部门推动、说干就干到倾听民意、邀请参与……新的变化正在发生。的确,老旧小区改造要以民意为先,让居民从“局外人”变“主人翁”。民生为本、使用为上,在充分完成改造中必做项目的基础上,激发居民的自治积极性,结合民意民声,根据不同小区的特点,制定更具特色的方案,用选做项目来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解决居住的功能性、舒适性等实际问题,让居民感受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切实提高居民满意度。
新变化带来新要求,在改了“面子”之后如何改好“里子”?笔者走访一些参与改造的老旧小区发现,部分小区在物业管理、民生服务、创新治理等方面仍存短板,仍旧面临“不好管”“管理乱”“管理难”等诸多问题。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公共维修资金缺口较大,小区维护难以破题;物业盈利少、收费难,服务打折扣,存在恶性循环;沟通机制普及不足,居民部分诉求难以得到足够重视;新期待缺乏回应,比如在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新需求方面拓展不够,缺乏政策支持。显然,破解老旧小区“里子”难改之困,还需要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统筹各方协同解决,同时与基层创新治理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行“红色物业”,搭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居民沟通议事平台,探索建立居民“点菜式”改造服务,推动社会资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探索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等等。 小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