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晚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靴子落地之声砸起一片水花。其实,现阶段的教育问题,像一张大网,网进了太多的社会诉求和利益,而消弭个中不公,减轻学生负担,从根本上解决短视化、功利化问题,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治理的终极目标。
对学生来讲,因为选拔性高考制度不变,除去个人自身努力,学校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是踏阶登顶之重要助力,长久以来,好学生配好老师、好学校,也一直是效率最高的组合。反过来讲,学校也愈加依仗好老师、好学生带来声望。结果,本就不足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难以均衡,也越来越偏离教育机会均等化原则。
当下,一些地区不断增大的指标到校比例,改变了区域内的利益分配,一方面锁区越来越严,想跨区去考优质高中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因划区导致竞争者减少,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反之,小升初阶段就择校的学生,想通过中考进入优质高中,难度增大,这一方面的降温作用明显,特别是民办、私立学校。另外,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中考模式调整,一定会对义务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而素质教育的重要推手之一,就包括此次“双减”政策。
这是深化教育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一次关于教育生态的重构。对家长来说,减负效应也很足。有句戏言说孩子属于“时间密集型产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时间价格也呈上升趋势,家长更倾向于少生孩子精细养育。“双减”政策一旦实施,孩子在校内获得充分营养,不再累于超纲之灌输,便有了更多时间寻找真正适配的知识教育和未来职业,此时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适度规划,而那部分溢出的时间、精力、资金等资源要素,则可以分配到更能发挥效益之处。或许,中国家庭少子化现象也将逐渐改变。
对教育系统来讲,指标到校、公民同招摇号入学、学区房等等变化,让生源不再“可控”,可控的只有教学质量,其关键因素——教师,也亟待提档升级。宁夏发文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其意义正在于此。但相应的,是教师队伍待遇、晋职空间、考核管理等也须改变,方可达到各教育阶段和不同教育内容下的师资力量均衡,包括职业教育。
保持中高考选拔性的同时,连贯相辅的教育改革政策,将赋予学生们更多可选项与适配性;不再一考定终身的未来,社会经济更多层面也会随之转型。
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