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资料图片
“日处理生活垃圾2284吨,我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突破历史新高。”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固然有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加、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因素,但也更能说明尽快推行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垃圾分类的根本意义就是源头减量,银川市市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做好垃圾分类,我们才能将资源更加有效利用,减少垃圾的产生,避免“垃圾围城”,提高文明程度,为城市循环发展尽一份力。
A 人人参与 从源头给垃圾“瘦身”
银川市平时每天产生垃圾1500吨左右,进入夏季以后,垃圾产生量更是逐月上升,最终今年的峰值达到了日产2200多吨垃圾。
银川荣洁生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夏季产生的垃圾有近六成都是瓜果蔬皮,这部分湿垃圾的含水量极高,没有经过分类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也很难进行焚烧,大大降低了垃圾处理的效率。
市政部门在推行垃圾分类时,将厨余垃圾作为最难收集的部分,重点向市民宣传推广,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兴庆区胜利街颐水园小区,市民刘女士每天将自己家的瓜果皮、菜叶子集中起来送到小区的“好氧堆肥”示范点,每天家里产生的普通生活垃圾一下子就少了很多。“过去每天扔垃圾都有两大袋子,现在每天一小袋子就够了,也不用每天都倒垃圾了。”刘女士说,“坏了的菜叶也不用扔,投放在堆肥箱里,变成肥料后还能拿回来浇花。瓜皮果核也都能变废为宝,又环保又省钱。”
一个小小的堆肥房,经过几轮“技术改造”,就能达到有效通风、缩短堆肥时间、显著改善异味、开放式自取肥料的效果。“好氧堆肥”行动让颐水园小区居民家中的厨余垃圾有了新归处。小区物业还给堆肥箱配了“箱长”,负责维护堆肥箱的日常卫生和正常运行。胜利街街道办事处物业办主任李海军告诉记者,颐水园小区经过近一年的实验推广,群众对“好氧堆肥”行动已经有了较高的参与度,“好氧堆肥”在通气条件好、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好氧菌对废物进行吸收、氧化以及分解,堆肥所需天数短,臭气发生量少,是堆肥化的首选。
B 社区协助 烂菜叶变成有机肥
在银川市西夏区217小区内,见不到一个垃圾桶,每天7时至9时和18时至20时,小区居民在固定时段排队扔垃圾,手里提着好几个袋子都是提前分类好的垃圾,只需分类投放即可。“217小区是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推行垃圾分类更加困难,居民长期养成的习惯一时很难改变。”西夏区朔方路街道办217社区负责人说,社区以党建引领“红色先锋”推动“绿色环保”理念,借助老旧小区改造的绝佳契机,将闲置彩钢房再利用,改造成为便民驿站,设置可回收物回收点和积分兑换处;将废弃车棚建设为217爱益起“阳光坊”,内设“绿植坊”“酵素制作坊”“手工坊”等区域。
“推行撤桶并点工作以来,居民逐步养成分类习惯,物业清运量逐步减少,推行仅2个月,垃圾日产量由1200公斤减少为800公斤,节约了各项成本。”217社区负责人说,小区还专设了垃圾分拣员,在固定时间对收集房内垃圾再次检查筛选分拣,进行相应处理,而每家每户的厨余垃圾则被按等级分类,新鲜的蔬果皮被放到“酵素制作坊”制作酵素,腐烂的菜叶、蔬果、食物残渣则被制作成有机肥,用来培养“阳光坊”里的绿植。社区工作人员除了协同居民开动大脑用废品美化小区,还通过开展绿植认领、积分兑换、变废为宝手工制作活动提高居民积极性和参与度。
如今在银川,多数小区都设立了积分兑换超市,通过正确投放垃圾获得积分,可以在超市消费。部分社区还将积分与周边商家打通,让积分活起来,促进消费,带动周边商业发展,更加有利于促进城市的良性循环。
C 制度规范 垃圾分类纵深推进
今年,各县(市)区、各部门及415多个物业小区、114家公共机构参与了生活垃圾分类条例宣传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居民业主群等方式发布《银川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350余次,利用电子屏幕滚动播放《银川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400余次,张贴宣传海报412多处,悬挂宣传标语90余条,开展入户宣传5000余户。
“在巩固提升2021年打造的764个全闭环示范达标居民小区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全市全闭环示范达标居民小区达到870个,占全市居民小区总数的60%,实现居民参与率达80%以上。”银川市市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还将在12个示范片区的基础上,再增加打造6处,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达到18个。明确各县(市)区居民小区合理配置分类投放设施,鼓励各居民小区通过撤桶并点、撤桶建房等方式实行定时定点回收工作。
同时,对分类垃圾实施“专桶专运、专车专运、专线专运”,制定收运线路,确保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密闭运输,杜绝“混收混运”。加大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在三区选址建设两处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将回收后的可回收物及大件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 记者 李鲲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