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中国曾发生数百次疫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共发生四次大规模疫情,四次抗疫中都有中医药的身影,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作用尤甚。
1.抗击疫情中,中医药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此次抗击疫情中,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治疗,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诊疗方案。由湖北省42家中医院作为定点医院,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8个重症病区和江夏方舱医院,其他方舱医院都派驻4~8名中医专家。各定点医院把中医药纳入使用范围,对轻症患者,中医药早介入、早使用;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医医师全程参与救治方案制定、病例讨论和查房;对医学观察的发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主动送药上门;对出院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方案。
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对于轻症、普通型患者,中医药完全可以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核酸转阴时间、肺部炎症吸收等也优于对照组,特别是核心指标由轻症转重症比例明显降低。同时,中医药可使血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RCP等炎症介质降低,说明新冠肺炎免疫功能在改善,炎性因子在减少。
2.在抗击疫情中,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如何体现?
张伯礼院士说:西医中医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治病救人!这次疫情防控救治中,中西医合作得很默契,用事实证明在疾病救治中中西医是可以很好配合的,也对未来我国医学临床和预防配合、中医与西医配合、实践同教育衔接都有很好的启示,中西医达到了优势互补。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西医配合的方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生命支持至关重要,西医为主,中医配合。中医虽是配合,但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中医药也能够“四两拨千斤”。如有的患者氧合水平比较低,血氧饱和度波动,这种情况下,尽早使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往往一两天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有的患者上了呼吸机,但人机对抗,患者腹部胀满,腹压抬高膈肌,影响氧疗效果,此时采用通腹泄热的承气汤类方药,一两剂药大便泄通,胀满消除,氧疗效果明显提高。炎性因子风暴,加重炎症反应,也是由轻症转重的关键,使用清热凉血的血必净注射液,对控制炎性反应综合征有明确作用。有些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住或吸收慢,加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就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协同增效作用,很多患者这样被治愈了。现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患者都是中西医联合会诊,较多患者使用了中西配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依据张伯礼院士此前提供的数据,从中西临床效果对比的角度,中医组接诊34人,其中普通型27例、重型6例、危重型1例;西医接诊18人,其中普通型13例、重型4例、危重型1例。
中医组治疗方法:运用湿毒郁肺方、疫毒闭肺方等汤药和中成药连花清瘟、金花清感颗粒、藿香正气水、体外培育牛黄等;中药针剂用血必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使用汤剂的比率占88.2%,血必净注射液的使用率占88.2%。此后运用针灸、按摩、灸疗、太极、八段锦等中医恢复疗法。西医组治疗方法:用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利巴韦林、a-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奥司他韦等;抗感染药物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类及青霉素类药物等以及丙种球蛋白、甲基强地松龙;根据病情需要使用高通量氧辅助、无创面罩通气、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辅助治疗。
两组治疗结果显示,体温复常时间:中医组(2.64±1.31)天,西医组(4.38±1.90)天;平均住院天数:中医组(7.38±2.06)天,西医组(9.59±3.59)天;CT影像好转率:中医组88.2%,西医组68.8%;临床治愈率:中医组32人(91.4%),西医组11人(61.1%);普通型转重型及危重型发生率:中医组5.9%,西医组35.3%;死亡率:中医组死亡3人,8.8%,西医组死亡7人,38%。
另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此前介绍: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重型、危重型患者662例(中药汤剂组484例,未用中药汤剂组178例)。中药汤剂组死亡15例,未用中药汤剂组死亡56例。中药汤剂组的死亡风险下降87.7%,与未用中药汤剂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核算死亡率可知,中药汤剂组死亡率是3.1%(15/484),非中药汤剂组死亡率是31%(56/178),后者是前者的10倍。 10/13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