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永宁县闽宁镇,处处洋溢着生机。在距离闽宁镇原隆村不远的一片荒滩上,晓鸣股份闽宁养殖基地扩建项目正如火如荼赶工。就在前不久,位于南区的6栋鸡舍刚刚完成竣工验收,目前正陆续调试设备、投产试运行。
10月,位于北区的鸡舍也将逐一接受验收。在闽宁镇的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中,这片即将崛起的养殖基地将承载着移民村里共同富裕的希望。
严把工程质量关 16栋鸡舍将陆续验收
9月6日,位于原隆村以西的闽宁养殖基地扩建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抓紧施工。建设项目雏形初现。在原隆村已经竣工验收的鸡舍内,水线、料线、灯线整齐划一,生活辅房、消毒通道、职工宿舍错落有序。每座鸡舍旁都建有生活辅房,饲养员通过消毒通道进入生活辅房,在生活辅房换上工装方可进入鸡舍。每座生活辅房都设有独立卫生间,饲养员在这里可以短暂小憩。
鸡舍内,1.8米高的平养竹架板是蛋鸡的栖息之地。饲养员们已经将这里擦拭消毒,等待鸡苗们逐一入住。除了1.8米高的平养竹架板,鸡舍内还建了专属沙浴池,准备了红色小盒。专属沙浴池可以供蛋鸡们拍打翅膀促进血液循环,红色小盒是蛋鸡们的啄抓玩具。10月,眼前这片工地将建起10栋鸡舍。伴随着扩建项目相继竣工,16栋鸡舍将陆续投运,届时将有更多鸡苗运至此处。
事实上,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6年就投资建设了闽宁50万套种鸡生态养殖基地。每建一处孵化场或养殖基地,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质量标准就复制到哪里。基建项目部技术员冯永永告诉记者:“我们每天都要进行施工检测,上午干完的活下午就要查验,不符合标准当即就要整改返工。”
冯永永是闽宁镇福宁村的一位普通移民。1998年,冯永永一家六口从西海固移民到闽宁村的新家。随着闽宁村升级成为闽宁镇,越来越多的移民走出家门进厂务工,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建设家乡。
从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冯永永,辗转多处最终选择返乡工作。去年冯永永应招进入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基建项目部的一名技术员。随着闽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和晓鸣股份闽宁智慧农业养殖基地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工地成了冯永永的第二个家。
“查看墙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不光施工当天要检验。施工结束后隔几天就要再去检验一次,不到竣工验收那一刻就不能有丝毫松懈。”冯永永心里知道,这里即将住进几十万只鸡苗,只有严格把控项目质量关口才能建起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鸡舍。
公司+夫妻包栋经营让移民稳妥就业
目前,不少移民们在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学技术、涨知识,当上了养殖基地的技术员、饲养员、管理员。在已竣工的1号鸡舍,移民李世荣、李得转两口子上个月刚刚运走了一万四千只蛋鸡。
“到我们鸡舍当饲养员,不是两口子我们不要!”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冯如娟笑着告诉记者,招工硬杠杠必须是两口子另有原因。养殖基地远离镇区,周围一片荒芜,无人作伴可能会待不长久。养鸡不满一个周期就中途撤离,新饲养员不熟悉蛋鸡的脾性喜好,必然影响产量。所以稳住就业就是稳住产业。为了让员工们待得长久,养殖基地专门建设了职工宿舍,一室一厅一卫一厨的设计足够两口子日常生活。每周为职工们配送一次食材和生活用品,保障职工们日常所需。按照公司+夫妻包栋的经营模式,已经竣工的片区已经解决了33对夫妻的就业。顺利完成一个周期的养殖工作,符合条件的包栋夫妻就可以领到公司的周期承包奖。
从进公司上班那天起,李世荣、李得转两口子就没在水电气上花过一分钱。“每年发5次米面油,从来没缴过暖气费。赚的钱除了买点菜,基本上都攒下了。”52岁的李世荣兴奋地告诉记者,养殖期他两口子每月收入最少能拿到9000元,产蛋越高奖金越高,两口子月收入过万也是常事。
每天早上,两口子吃罢早饭走出宿舍门,一前一后进了鸡舍。打扫鸡舍卫生、捡拾新鲜鸡蛋、查验病鸡死鸡……两口子有序分工、配合默契。8月,李世荣和妻子包栋的一万四千只蛋鸡顺利销走,二人也因承包满一个周期领到了一万四千元周期承包奖。
这两天,两口子把鸡舍的竹架板洗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新一批鸡苗入住。即使不在养殖期,两口子这个月也能拿到8500元工资。
李得转笑着说:“不操心销路,不怕突发风险,在这儿越干越安稳,待得时间越长越有感情。”进公司一晃三年了,李世荣和李得转辗转包栋成了养殖场的技术能手。两口子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收到工资发放的短信提示。
在离消毒通道不远的地方,职工宿舍的墙壁被刷得雪白。李世荣和李得转已经到新宿舍转悠了很多次。两口子盼着能换个新宿舍住。李世荣说:“有了这安安稳稳的就业,就有了长长久久的致富产业,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记者 陈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