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消费 > 生活消费焦点
《中医防病抗疫》
时间:2022-05-06  来源:
  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自今年1月至今一直奋战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在交流会上,张伯礼院士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在国内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中医药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在疫病的每个阶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此次抗击疫情“中国方案”的亮点。他详尽讲解了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及处理后遗症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他指出,中医药全程参与了国内抗疫工作,在治疗轻症患者、降低转重率方面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对改善重症患者症状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幅降低了重症患者死亡率。此外,中药、针灸、按摩、八段锦等疗法能够有效调节康复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血热等症状,帮助复阳患者排解痰栓,优势明显。
  张伯礼指出,目前医学界对于对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也还没有特效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将保住生命放在第一位。中国政府十分关心海外留学生和侨胞,会尽全力提供帮助。同时中国政府也对其他受疫情困扰国家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表示:“疫情不分国界,病魔不分人种”,新冠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需要各国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四、中医关于疫病(温病)的认识
  中医论疫已经长的历史,疫病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代的典籍中已经出现了“疫”这一名词,当时已经认识到气候的反常可以导致病的发生。
  中医学典籍中首先提出与温病、疫病有关内容的是《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不仅提出了病之名,且指出病不止一种,而有五疫(木、火、土、金、水),还明确指出病有“皆相染易”的传染性,疫病之毒气是“天牝从来”。“天牝"是指鼻。也就是说,病的传播途径是由呼吸道侵入人体的。此外,在《素问遗篇·本病论》中不仅提出了“瘟疫”之病名,而且对其症状有所描述。文中还提出"即四时不节,即生大”,指出了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反常有关。
  《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有五”包括了伤寒与温病两大类别,中风与伤寒属于伤寒病的范畴,而湿温、热病、温病则属于温病的范畴。
  《伤寒杂病论》经后世医家整理、编次,为《仿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在这两部书中,也有关于温病与疫病的记载。《伤寒论·平脉法》中明确提出了“伏气”这一名词。《伤寒论·伤寒例》中温病的发生除冬季感寒,至春、夏发病外,还有一类是因气候反常,即“非其时而有其气”而产生的“时行之气”致病,文中明确指出了“时行之气”所致的疾病有使“长幼之病,多相似者”的传染性、流行性,因其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正气为病不同,故称之为“时行疫气”。时行是指有季节性的流行。疫气是指导致时行的病因。《伤寒论》中仲景当时把太阳病分为3类,即: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和太阳温病。
  《肘后备急方》为西晋葛洪所著。书中记載了不少关于温病与疫病的内容。在《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瘟毒诸方第十五》中,列举了数首“辟瘟疫”、“辟天行疫疠”的方剂,如“老君神明白散: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捣、筛。正旦服一钱匕,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若他人有得病者,便温酒服之方寸匕,亦消。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预防与治疗疫病专方。《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主持编撰。书中列举了时气“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明确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温病的发病因素、病因、传染性与预防措施。
  《备急千金要方》与《干金翼方》是唐代孙思邈(世称孙真人)所著,为后世治疗温病、疫病所常用,至今仍是凉血散血的代表方剂。在战国至隋唐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医对温病与疫病的认识,散在地记载于医籍中。从病名、病因、病候,到防治方药应用的记载,可以说对温病与疫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但是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疫病学与温病学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疫病学与温病学的专著出现,而且对温病与疫病的认识仍未脱离伤寒的范围,用药仍以辛温为主,所以在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发展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萌芽阶段。明清时代温病流行,就产生了温病学派,其中有十数位了不起的温病学家,他们用中医防治温病,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历代医家对温病预防的认识
  我国古代医家对温病的预防早就有所论述,这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充分表明当时对于疾病预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同时,还观察到某些疾病可以传染并造成流行。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在此基础上又进而提出预防疫病的方法,即“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即主张预防疫病的方法,一方面要保持机体正气的强盛,以抵御病邪的侵袭,另一方面应设法避免与病邪的接触,以防染病。这些论述现在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编辑:李文 责任编辑:李娟
权威发布
  •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宁夏高标准农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进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
  •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
  • 便民信息
    精彩图片
    春游沙湖 风光旖旎似江南
    春游沙湖 风光旖旎似江南
    美丽乡村画卷已展开
    美丽乡村画卷已展开
    宁夏人物
  •  董川:行走在好汉峰
  •  马建乡: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
  •  王刚:期待民生项目早日完工惠及
  •  刘占祥:甘做“羊保姆” 助推产业
  •  李锦馨:情系“玫瑰谷” 逐梦产业
  • 宁夏财经网版权所有 宁ICP备2021002495号-2
    地址:宁夏银川市中山南街宁夏报业集团商务信息大厦1202室 邮箱:nx_cjw@163.com 电话:0951—6072963